法律图书馆>>裁判文书>>全文
原告张金雪与被告天津市辛德玛悬浮剂有限公司票据追索权纠纷一案


天津市大港区人民法院
民 事 判 决 书
(2007)港商初字第42号
原告张金雪,男,1971年2月22日生,汉族,个体工商户,住(略),身份证号:(略)。

被告天津市辛德玛悬浮剂有限公司,住所地天津市大港区经济技术开发区。

法定代表人卢金永,总经理。

委托代理人穆本,正奇律师事务所律师。

原告张金雪与被告天津市辛德玛悬浮剂有限公司票据追索权纠纷一案,本院受理后,依法由代理审判员孙斌独任审理,于2007年2月7日、3月5日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张金雪,被告委托代理人穆本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诉称,原告持有出票人为被告的中国银行转帐支票一张,票据号码01989878,收款人为原告,票面金额为20,000元。2006年8月7日,原告持该转帐支票向银行兑付时,银行以空头为由将支票退回。原告依法享有相应的追索权,原告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第七十条、第九十条的规定,请求法院判令被告支付原告票据款20,000元及自提示付款日至清偿之日的利息。

被告辩称,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条规定:依照票据法第十条的规定,票据债务人(即出票人)以在票据未转让时的基础关系违法,双方不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持票人应付对价而未付对价为由,要求返还票据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同时该规定第十四条规定:票据债务人以票据法第十条的规定为由,对未经背书转让票据的持票人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予以支持。票据法第十条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转让,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票据的取得必须给付对价,即应当给付票据双方当事人认可的相对应的代价。本案中,业经人民法院审理查明,原、被告双方不存在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持票人也无法证实取得票据时已支付对价。

2006年8月间,原告曾持有本案讼争票据,以债务纠纷为由,起诉被告于天津市大港区人民法院,而后撤诉。原告因持有讼争票据,遂再次以追索权成诉,但其前后陈述矛盾,不能自圆其说,不可采信。被告所持票据系未经背书转让票据,是第一手持票人,与出票人系讼争票据的直接当事人,票据出票人(被告)依据票据法第十条规定进行抗辩并请求原告返还票据与法有据,事实清楚。综上,请求法院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返还被告的票据。

本案争议焦点在于原告是否为合法的持票人,是否享有票据权利。

原告为此提交两组证据:

证据一、票据号为01989878的中国银行转帐支票。该支票被告填写了出票日期、金额、加盖了被告财务专用章、法定代表人印章。收款人一栏原为空白,现收款人名称系原告方自行填写。

证据二、“靖凯公司刘洪明”2006年4月15日出具的工程欠款条,以此证明“大港辛德玛工地欠张金雪人工费和机械费贰拾壹万元……”。

被告对支票的真实性予以认可,承认支票系被告人出具, 但该支票只是给了天津市靖凯建筑有限公司,并未交给原告。对刘洪明出具的欠条真实性不予认可。同时被告提交两组证据证明原告不享有票据权利。

证据一、2005年7月1日,被告与天津市靖凯建筑有限公司签订的天津市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以此证明被告与天津市靖凯建筑有限公司存在合同关系,与原告没有任何经济往来。

证据二、原告于2006年8月31日向天津市大港区人民法院递交的民事诉状一份,以此证明原告曾以债务纠纷为由持该讼争票据向天津市大港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原告对被告提交的以上两组证据真实性无异议。

经审理查明,被告出具该讼争支票,并将支票交付天津市靖凯建筑有限公司人员刘洪明,刘洪明系天津市靖凯建筑有限公司承包被告工程的工程负责人。该支票给付的是工程款。原告从案外人张宝华手中取得该支票。原告将此支票存入银行,银行因被告的银行存款不足而将该支票退票,并向原告出具了天津市同城票据交换退票理由书。

本院认为,从庭审中双方当事人认可的事实来看,讼争的支票最初是被告出具给案外人,出票时收款人栏为空白。原告自案外人手中取得该支票,因支票为见票即付的权利凭证,除发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的情况外,出票人在合法持票人行使票据权利追索权时应承担无条件付款的责任。虽原、被告系票面前后手,但原、被告均认可双方无直接的业务往来关系,即二者之间没有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故不属于上述规定中票据债务人可以行使抗辩权的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以欺诈、偷盗或者胁迫等手段取得票据的,或者明知有前列情形,出于恶意取得票据的,不得享有票据权利。”而被告无法证明原告取得该票据为非法取得,故可以认定原告是合法、善意取得票据,原告依法享有票据权利,该权利依法应受到保护,被告作为出票人,必须按照签发的支票金额承担向持票人付款的责任。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  

===================================================
声明:本裁判文书由《法律图书馆》网站
(http://www.law-lib.com)免费提供。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请与正式出版物或发文原件核对后使用。
===================================================

法律图书馆>>裁判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