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裁判文书>>全文
(2011)深中法民五终字第1469号
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

民事判决书
(2011)深中法民五终字第1469号



上诉人 (原审原告):温某。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林某。

上诉人温某与被上诉人林某因房屋租赁合同纠纷一案,不服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法院作出的(2011)深宝法民三初字第260号民事判决,向本院提出上诉,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审理了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审法院审理查明: 2003年7月21日,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向温某核发了位于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区××栋××房的房地产证,该房地产证上的登记权利人为温某。2002年9月13日,温某与中国工商银行宝安支行签订了《个人购房借款合同》一份,约定温某以上述房产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人民币16万元。至2009年12月上述贷款已提前还清。2010年2月抵押权注销。原审庭审中温某称2002年9月-12月、2009年9月-2010年9月的银行按揭贷款是由温某支付的,其余的银行按揭贷款均是由林某支付的。林某称银行按揭贷款均是由林某支付的。上述事实,有温某、林某的当庭陈述及温某提交的房地产证、个人购房借款合同、委托付款授权书、个人住房贷款发放通知书、个人住房贷款还款计划表、温某提前归还贷款的还款凭证在卷证实,并经庭审举证质证,原审法院予以确认。
温某在原审中诉请 :1、解除温某、林某之间的房屋租赁合同关系;2、林某支付拖欠温某的房屋租金人民币24344元(自2009年12月9日至起诉之日12个月乘以2028.64元);3、林某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原审法院认为,根据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本案中温某未提供温某、林某之间签订的房屋租赁合同,温某亦未提供温某已将涉案房屋交付林某使用或涉案房屋现由林某占有的证据。林某不予认可温某、林某之间存在租赁合同关系,而温某提供的证据又不能证明温某、林某之间存在租赁合同关系,温某应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因此温某要求解除租赁合同关系并要求林某支付租金的诉讼请求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原审法院均不予支持。综上所述,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之规定,判决:驳回温某全部诉讼请求。本案受理费人民币409元,由温某负担。
上诉人温某不服原审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请求;1、解除温某与林某之间的房屋租赁合同关系;2、林某支付拖欠的租金人民币24344元;3、林某承担本案的诉讼费。
事实和理由:一、温某与林某之间已形成事实上的租赁合同关系。1、温某与林某并不是所谓的"男女朋友"关系,因为林某并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双方存在所谓的"男女朋友"关系。2、温某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香港人士,既然温某选择在深圳市投资购房,每月2028.64元的房屋贷款温某完全有能力支付。温某有什么理由需要林某代为偿还银行的房屋按揭贷款?林某又为什么要帮温某偿还银行的房屋按揭贷款,而且在长达六年的时间内月月如此?3、温某在诉状和一审庭审均自认林某自2003年起至2009年9月份至长期为温某偿还银行的房屋按揭贷款的事实。其实所有这些款项都是通过林某直接存入温某工商银行的存折来完成的,温某如果不自认的话,林某要完成举证无疑是有很大难度的。温某自认了这一事实,这正是温某诚实信用的表现。4、林某却不是这样,她完全否定派人居住在温某购买的××栋××房屋中的事实,缺乏做人的基本诚信。试想,如果不是林某派人居住在其中,温某完全可以直接行使房屋的使用权的话,温某还有必要向人民法院起诉吗?2010年12月份,温某曾就此事向深圳市公安局报警过,但没有得到处理。5、所有的疑问,只有一个合理的解释。那就是,因为温某长期生活工作在香港,于是把投资购买的××栋××房租给了林某使用,林某按月代温某偿还银行的贷款。于是双方形成了事实上的房屋租赁合同关系。二、原审法院没有对本案的证据、事实进行深入的分析,合理地解释案件事实种种疑问,只是片面地强调温某的举证责任,因此作出不负责任的判决。温某认为,本案有两个基本的问题,一是林某为何长期代温某偿还银行的按揭贷款,二是温某为何要通过诉讼来收回自己购买的房屋。既然,林某不能举证证明为何要代温某偿还银行的按揭贷款,那么,就应当推定温某交纳租金的理由成立,由林某承担举证不能的后果。
林某未到庭答辩。
本院经审理查明,原审查明事实无误,本院予以确认。
另查,温某二审称涉案房产的水电费、物业管理费是通过林某向温某的存折存款来交纳,该存折在原审庭审后已由温某取消。温某确认涉案房产现已在其控制之下。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  

===================================================
声明:本裁判文书由《法律图书馆》网站
(http://www.law-lib.com)免费提供。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请与正式出版物或发文原件核对后使用。
===================================================

法律图书馆>>裁判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