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沪高民三(知)终字第30号
上诉人(原审原告)董国华,男。
委托代理人臧高韵,上海盛沃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黄争鸣,男。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同济大学,住所地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法定代表人裴钢,该校校长。
委托代理人童珏雯,上海市中和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姜志明,上海市中和律师事务所律师。
上诉人董国华因发明创造发明人、设计人署名权纠纷一案,不服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11)沪一中民五(知)初字第1号民事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于2013年1月24日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于2013年3月27日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上诉人董国华及其委托代理人臧高韵,被上诉人黄争鸣,被上诉人同济大学的委托代理人姜志明、童珏雯,到庭参加了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审法院经审理查明:董国华于1986年进入同济大学工作,现为该校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以下简称航力院)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为复合材料工艺及机械设计。黄争鸣于2003年作为长江学者被同济大学引进,现在该校航力院担任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复合材料力学及纳米纤维材料。在研究工作中,董国华与黄争鸣两人曾经有过合作。
2004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63820部队(以下简称部队)作为甲方与同济大学作为乙方签订《Φ5米立式风洞阻尼器调节片设计、加工合同协议书》,协议书第一条之2规定:“项目内容为:Φ5米立式风洞阻尼器调节片设计、加工、运输,并与安装单位共同完成调节片的安装及调试”;第三条规定:“整套阻尼器调节片的交货时间为:2004年9月1日”。作为合同内容的“Φ5米立式风洞阻尼器调节片设计、加工合同条款”第十条之1规定:“竣工资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设计蓝图;(2)设计计算报告;(3)加工工艺实施方案;(4)项目完工总结报告、质量检验报告;(5)阻尼器调节片维护保养方法。”协议明确,乙方技术负责人为袁国青。部队于2010年7月20日出具“有关《Φ5米立式风洞阻尼器调节片设计、加工合同》的证明”,载明:“我部于2004年3月22日与同济大学签订了一份委托设计加工合同:《Φ5米立式风洞阻尼器调节片设计、加工合同》。我部为委托方(甲方),同济大学为设计加工方(乙方)。该合同的产品部件于2004年12月3日经我部出厂验收合格,并于当月运抵我部现场。‘调节片’的加工制作是严格按照《立式风洞阻尼器复合材料调节片工艺实施方案》(见附件)实施的。乙方主要实施人员是同济大学航力院的袁国青、董国华二位老师。”附件《立式风洞阻尼器复合材料调节片工艺实施方案》二“制造技术”之2载明了产品制作步骤:“a.上下模表面涂脱模剂。b.待脱模剂完全干燥后按产品铺层铺设方案铺设增强材料。c.预埋橡胶气压袋。d.合模。e.注射树脂。f.充气(1公斤/平方米),挤出多余树脂,凝胶固化。g.调节片加热处理。加热温度控制在80℃±5℃,保温2小时。h.待产品自然冷却后脱模。i.修飞边。j.向气袋内充填聚氨酯硬发泡。”袁国青于2010年11月23日出具证明,载明“2004年3月22日同济大学与部队签订的《Φ5米立式风洞阻尼器调节片设计、加工合同》项目负责人为袁国青,项目主要参加人员为董国华、陈良康。其中阻尼器调节片的加工工艺实施方案是以董国华老师为主制定的,特此证明。”
2005年3月20日,黄争鸣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申报名称为“大型风力机叶片的低成本制造技术研究”的研究项目,申请者为黄争鸣,工作单位为航力院,主要研究领域为复合材料力学、纳米纤维材料;课题组主要成员有董国华、袁国青、胡影影、张华山、张春丽。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记载:2.项目研究内容叶片制备步骤为:裁剪纤维布→下模腔内按设计铺展→半纤维布→置放端部金属连接件→移入芯袋→铺展另一半上模纤维布→对包裹金属件的端部纤维缠绕和手糊树脂(中温固化)→合拢上下模腔、锁模→抽真空、注射树脂、浸润纤维布→对芯袋注液→升温固化→芯袋释放液体、退袋、脱模→修飞边→空心叶壳内发泡填充、封口→油漆(根据需要)→复合材料叶片。3.研究项目拟采取的研究手段与解决方案为:(1)芯袋将采用高弹性材料委托有关厂家专门制作。芯袋的长度与叶片匹配,厚度适当。芯袋横截面形状与叶片一致、周长略短。本项目将分析比较芯袋不同材料、不同袋厚的使用效果,最后确定弹性高、密封性好、中温下稳定、综合成本低的芯袋。(2)为避免纤维短缺或重叠,本项目将精确计算截面上每一层纤维布的周长,裁剪时留有余量,并将纤维布的始端和终端均布置在后缘(即叶形线)之外,参见图4(a)。若有必要,也可以将各纤维布沿叶形线缝合。上下两段的单向纤维布先与最里层的纤维布缝/胶合在一起。拟采用图4(b)所示的模腔设计,后缘处留有足够长富余空间,接纳余量纤维,形成的叶片毛边待脱模后切除。由于大型叶片的钝体后缘(图2(b))比尖边后缘的效率更高,使得切边比较容易。(3)目前最常见的叶根连接如图5(a)所示,钢制套管埋在叶根。这种连接面临的难题是:埋设处主要承受剪力,而复合材料的剪切强度又大大低于拉伸强度。本项目拟考虑采用图5(b)所示的连接。金属法兰(铝合金)和锥管加工成一个整体,锥管成喇叭状,靠法兰处的直径最小。为减重,法兰设计成图5(c)、锥管截面如图5(d)。叶根段的模腔呈“倒锥管”,使得叶根壳体成型后与金属锥管紧密嵌套。新设计不仅工艺简单、而且使目前的难题得到解决:连接件与叶片之间将不再靠剪切强度保证,叶根壳体将主要承受拉应力。由于铝合金的比重仅略高于叶壳、低于钢的比重,这种连接的重量将得到控制,因为根部复合材料的用量比传统连接将会减少。(4)为确保纤维完全浸润,将沿模腔截面精心布置树脂注射孔与排气孔。通过调整液芯的大小,研究树脂流动所需最佳通道。由于采用柔性芯和低压注射,只要注入的树脂量足够(甚至淹没纤维),就完全能避免树脂在纤维中短路。对包裹金属锥管的纤维,可手糊树脂后再合模。汽泡则通过模腔抽真空以及成型时芯与腔壁的挤压来控制。4.该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为:1.采用柔性芯和低压注射,既可以保证合模后RTM注射树脂时流道畅通、纤维彻底浸润、避免树脂短路,又可以提供任意高的成型压力(只要模具的刚度和强度足够),使复合材料制品的纤维体积含量达到足够高,从而保证制品的品质。2.目前批量生产的复合材料叶片一般须在大型炉内进行中温后处理或者对金属模加热并保温足够时间,前者投入大、后者能耗高。本项目由芯部加热,不仅装置简单,而且大大减少能耗,进一步降低了叶片成本。3.在成型后的叶片空腔内发泡填充,既可以保证叶片的稳定性,又无需应用专门模具制作发泡芯。4.提出一种将金属连接件(法兰)与复合材料叶片之间进行简便有效连接的新方法,使得目前困扰叶根连接的剪切破坏问题得到较好解决。该项目的预期研究成果主要有:(1)形成较为成熟的柔性芯辅助、低压注射、复合材料叶片闭模一次成型技术路线,可以应用于大型风力机叶片的低成本制造,提交详细的研究报告;(2)申请发明或/和实用新型专利1~2项;……。申请报告载明:课题组其他成员主持和参加过复合材料风力机叶片及其他多项复合材料制品的研究与开发,其中包括有总装配部某Φ5米风洞风阻尼器调节片研制项目。上述成果,为本项目研究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和条件,为项目批准后的圆满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要研究成员董国华相关介绍内容显示,董国华现任航力院高级实验师,主要从事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及应用开发研究,曾参加过总装配部某Φ5米风洞风阻尼器调节片部件研制等复合材料制品的设计、加工与制备等。
总共6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