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沪高民三(知)终字第30号 (2)
涉案专利“复合材料风力机叶片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200510024818.8)于2005年4月1日申请,2008年4月30日授权公告。发明人为黄争鸣,专利权人为同济大学。权利要求书记载:1、一种复合材料风力机叶片,由增强纤维布、树脂基、连接件、芯料组成,其特征在于:连接件由端部法兰和喇叭状锥管构成,锥管靠法兰处的直径最小,叶片端部壳体为倒锥管,与连接件的喇叭状锥管之间构成紧密嵌套;叶片壳体由浸润过树脂的增强纤维布经中温柔性芯与模腔挤压一次成型,芯料在叶壳成型后再填充进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材料风力机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温柔性芯,由弹性密封袋内充注中温液体或中温气体构成,中温柔性芯内设置有加热装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材料风力机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热装置为内部包裹有电阻丝的金属件,或者为进出口贯通、内部流导高温液体或气体的金属构件。4、一种复合材料风力机叶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叶片的制备方法是:纤维布包裹柔性芯袋和连接件并置于成型模的上下模腔之间,其中柔性芯袋内设置有加热装置,连接件置于叶根端,合拢上下模腔、抽真空、注入树脂,向柔性芯袋内充液体使芯袋与模腔形成密实挤压、或向柔性芯袋内充气体使芯袋与模腔形成密实挤压,起动加热装置、升温固化,固化后脱去模腔、释放柔性芯袋中的液体或者气体并退袋,再在空心叶壳内填充芯料、表面修饰,得到复合材料风力机叶片。说明书记载: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包括三项关键技术。关键技术之一是在大型复合材料风力机叶片的制备中以一次成型代替多次成型,从而,可以保证增强纤维的连续性,大大提高了叶片壳体的整体刚度、强度与稳定性能。关键技术之二是不再使用额外的龙骨梁或腹板为承力件,而是直接由封闭的叶片外壳承载,使材料用量达到最少。空心的叶片外壳制成之后,再在芯部填充其他轻质材料如泡沫塑料,以便进一步增强壳体的稳定性。关键技术之三是采用了中温柔性芯,从芯内升温使复合材料叶片固化,不仅大大简化加温过程及所需设备,而且由于叶壳与模具的保温作用使能量利用率达到最高、耗能最少。
2010年12月28日,董国华因与黄争鸣就涉案专利发明人署名权纠纷诉至原审法院。董国华诉称:原告董国华系同济大学航力院的高级实验师,从事复合材料工艺技术及风机叶片研究20余年。原告曾于2004年参与军工项目《Φ5米立式风洞阻尼器调节片设计、加工合同》,其中“调节片”项目采用了创新成型工艺技术──中空结构件低压注射(RTM)闭模一次成型工艺技术,其关键技术内容是柔性芯模,属国内首创。2004年10月左右,黄争鸣提议原告共同研究复合材料风力发电机叶片,原告遂建议用其军工项目中关于调节片的工艺技术研究,并将调节片的详细工艺技术和方法介绍给黄争鸣,还讲解了在制作柔性芯模中所遇到的问题。2007年2月底,原告发现黄争鸣未经原告的同意,在2005年4月单方面将调节片生产工艺申请了涉案专利。原告就此事与被告黄争鸣多次沟通无果,故诉至法院请求判令:1.确认原告是发明专利“复合材料风力机叶片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200510024818.8)的发明人;2.确认被告黄争鸣不是上述专利的发明人;3.被告同济大学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办理上述专利发明人的变更手续。
2011年5月4日原审法院第一次庭审时,袁国青出庭作证,证明阻尼器调节片的实施方案包括结构、工艺,其负责结构方面的设计,董国华负责工艺方案的设计,主要贡献以董国华为主。2005年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时,其将叶片生产工艺与黄争鸣有过沟通。申请报告初稿由黄争鸣撰写,让其修改过,初稿内容包括了2004年军工项目的内容。从叶片工艺程度来看,军工项目技术与专利技术具有较大的关联性。但在做调节片时没有用到喇叭状锥管的技术,柔性芯中间也没有加热过,没有使用到类似“热得快”和“暖器片”的部件。袁国青还当庭表示愿意放弃其对相关技术贡献所可能享有的权利。证人陈良康亦出庭作证,证明2004年军工项目成员有袁国青、董国华及其本人。项目中有调节片的工艺,该工艺由董国华为主设计。在做调节片时没有用到喇叭状锥管的技术,柔性芯模里也没有加热装置。
2011年6月9日,经原审法院组织双方当事人谈话,双方确认涉案技术方案的相似性可以通过鉴定予以明确。其中,比对鉴定的检材为部队出具的《立式风洞阻尼器复合材料调节片工艺实施方案》与涉案发明专利“复合材料风力机叶片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200510024818.8)中的技术内容。
2011年6月20日,上海市科技咨询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科技中心)接受原审法院的委托,对部队于2010年7月20日出具的《立式风洞阻尼器复合材料调节片工艺实施方案》与发明专利“复合材料风力机叶片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200510024818.8)中的技术内容进行了比对,比对内容为:第一,两个技术方案内容是否相同,相同部分有哪些,不同部分有哪些。第二,如果有相同的部分,相同的部分是否是涉案发明专利技术方案的创造性实质内容。
总共6页
[1] 2
[3] [4] [5] [6]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