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裁判文书>>全文
(2013)泉民初字第1491号
徐 州 市 泉 山 区 人 民 法 院

民 事 判 决 书


(2013)泉民初字第1491号


原告马xx,女。

被告刘xx,女。

委托代理人张xx,江苏xx律师事务所律师。

原告马xx诉被告刘xx不当得利纠纷一案,本院于2013年4月3日受理后,依法由审判员魏道升独任审判,于2013年4月17日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马xx、被告刘xx及其委托代理人张xx到庭参加了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马xx诉称,2012年12月21日,原告应朋友要求往一张农行信用卡(卡号6228360046964640,卡主刘xx)转存10000元,不料被告刘xx直接将卡销户,导致原告损失。原告认为,被告刘xx卡中存入的10000元归原告所有,被告刘xx的行为属不当得利。双方协商未果,故诉至法院,请求法院判令被告刘xx返还不当得利款10000元,诉讼费用由被告承担。

被告刘xx辩称,一,原告应承担证明被告刘xx属不当得利的举证责任。本案中,原告将10000元款项汇入被告刘xx的帐户,是其真实意思表示,不存在给付对象错误或给付金额错误。故原告应承担给付错误或给付义务不存在的举证责任。二,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根据而取得利益,造成他人损失。被告刘xx得到该款是有合法根据的,不构成不当得利。事实情况是杨x、张x军于2012年5月6日将被告刘xx的信用卡借走,并从银行支取10000元现金,同时有张x军向被告刘xx出具借条一份,张x军、杨x和被告刘xx之间是合法债权债务关系。原告在诉状中称是应朋友要求,实际上是应杨x和张x军的要求向被告刘xx的卡中存入110000元。原告明知是被告刘xx的帐户,而汇入特定的款项,只是履行了与杨x、张x军的约定,否则,不会无缘无故向被告刘xx的帐户里存钱。所以,被告刘xx不构成不当得利。请求法院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经审理查明,案外人张x军曾出面向被告刘xx借用账号为6228360046964640的中国农业银行金穗携程卡一张,并从该卡透支10000元使用。2012年5月6日,张x军向被告刘金云出具了《借条》一份,其内容为:今借到刘xx现金10000元使用。

张x军后因经济原因无法及时将所借用被告刘xx上述信用卡中所透支的10000元还上,遂委托案外人杨x找人帮其“养卡”,即将所借用被告刘xx上述信用卡的透支款还上一定时间后再采用透支的方式取回相应的款项。后杨x即找到原告马xx,将张x军借用被告刘xx信用卡透支10000元未能还上的事实告知原告马xx,并向原告马xx提出所谓帮助“养卡”的请求。

应杨x“养卡”的请求,2012年12月21日,原告马xx从自己账号为6228480453672596013的中国农业银行金穗借记卡向被告刘xx账号为6228360046964640的中国农业银行金穗携程卡转支10000元,还上了张x军所透支的10000元。

被告刘xx得知其借给张x军的上述信用卡中透支款10000元已被还上后,基于对张x军今后还款能力的担心,即先办理锁卡,后向中国农业银行办理了销卡事宜,导致原告马xx无法再从被告刘xx的上述信用卡通过透支的方式取回10000元。

2013年4月3日,本院立案受理原告马xx的起诉,原告马xx诉请由被告刘xx及杨x、张x军向其返还不当得利款10000元。后原告马xx自行撤回对杨x、张x军的起诉。被告刘xx则以辩称理由予以反驳。经调解无效。

在本案审理中,原告马xx为证实其主张,向本院举证有杨x书写的《事情经过》一份,其内容为:当时张x军向刘xx借款10000元整(农行信用卡)用于生产周转。因货压着暂时没卖出去,所以还不上刘xx的10000元(农行信用卡)。张x军和刘xx协商好,只要不让她的信用卡失信,就继续接着用,每月及时把300元的利息付清(替还之前还付她600元利息)。因此,张x军委托我找人帮她养卡,保证不失信。我找到马xx帮忙垫还。结果她把钱还上了,刘xx手机有信息,看钱到帐后,她迅速到银行把卡销了。这个钱,她应该知道不是张x军还她的卡钱。结果还把卡给销了,我也很生气。这帮忙,帮的把马xx的钱给做里面了。刘xx和张x军是借贷关系,和我、马xx又没有借贷关系,更何况和马xx根本就不认识。刘xx应该找张x军追讨借款,不应当拿别人的钱。杨x后在本院的询问笔录中所陈述事实与其所写上述《事情经过》内容基本一致。经质证,被告刘xx认为:杨x应出庭作证,且当时是张x军与杨x一起找被告刘xx借的款,而被告刘xx并不知道“养卡”的情况。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  

===================================================
声明:本裁判文书由《法律图书馆》网站
(http://www.law-lib.com)免费提供。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请与正式出版物或发文原件核对后使用。
===================================================

法律图书馆>>裁判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