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裁判文书>>全文
(2014)嘉行初字第26号 (2)
  (8)《上海市房地产登记条例》(1995年)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八条、《上海市房地产登记条例》(2008年)第十二条、第六十一条、《上海市房地产登记技术规定(试行)》第6.1.1条。
  经庭审质证,原告对被告提供的证据(3)中的曹兆明的独生子女证有异议,认为原告姜英没有提交过,且独生子女证也不能用作身份证明。原告对被告提供的证据(5)上海市商品房出售合同附件二、三上“曹兆明”的签名有异议,认为与原告提交的合同不符。原告对被告提供的其它证据均无异议,同时认为购房合同及房地产权证办理手续上的所有签名均系姜英的婆婆代签,两原告未去办理过相关手续。
  经庭审质证,本院对证据作如下确认:原告提供的证据(1)至证据(4),被告经质证无异议,能证明原告向被告提出了更正登记的申请,被告收到后作出答复的事实,本院对此予以确认;原告提供的证据(5)明显与原告申请办理房地产权证时提交的购房合同不符,且原告提供的该合同上的购房人同样是曹小苏、姜英和曹兆明,故本院对原告的证明内容不予确认;原告提供的证据(6)中有关曹明秋的内容与本案无关,并不能据此证明曹兆明未出生。被告提供的证据具有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本院予以确认。
  根据上述本院确认的证据并结合当事人的陈述,本院确认以下事实:2001年7月31日,曹小苏、姜英、曹兆明与上海市嘉定区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上海市商品房出售合同,购买了嘉定区江桥镇曲江路99弄5幢15号402室房屋。同年12月19日,曹小苏、姜英、曹兆明与上海市嘉定区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向嘉定区房地产交易中心申请办理涉案房地产转让登记,并提交了曹小苏和姜英的身份证复印件、阜宁县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室出具的曹兆明的独生子女证复印件、上海市商品房出售合同、契税完税证等资料。经审核,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现为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以及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于2001年12月31日颁发了沪房地嘉字(2001)第033419号上海市房地产权证,为曹小苏、姜英、曹兆明共同共有。2014年4月24日,曹小苏、姜英以2001年申请办理房地产权证时将未出生的孩子的名字曹兆明也申请登记,后孩子流产未出生,房产证登记部门的工作人员没有认真审核,将根本未出生的曹兆明登记为共同共有人错误为由,向两被告分别提出申请,要求将沪房地嘉字(2001)第033419号上海市房地产权证上共有情况一栏中的共有人更正登记为曹小苏、姜英。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于2014年5月6日作出不予受理告知。上海市嘉定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收到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转交的申请材料后,于2014年5月8日受理,并于5月30日作出答复意见书,告知原告办理涉案房地产权利人的更正登记,应提交有关部门出具的曹兆明已死亡或从未出生的证明文件及其他相关材料。两原告收到两被告的书面答复后,向本院提起诉讼,要求两被告履行法定职责,将沪房地嘉字(2001)第033419号上海市房地产权证上共有情况更正登记为两原告共同共有。
  本院认为,根据《上海市房地产登记条例》(2008年)第五条、第十七条的规定,两被告具有作出房地产更正登记行为的主体资格。依据该登记条例第六十一条和《上海市房地产登记技术规定(试行)》第6.1.1的规定,本案原告申请办理更正登记,应依法提交涉案房地产共有人登记有误的相关证据。原告于2001年申请办理涉案房地产权证时,提交的申请书、购房合同、申报房地产权证房地面积证明书、契税完税证等资料上均明确载明权利人为曹小苏、姜英和曹兆明三人,并已依法取得了房地产权证。现曹小苏、姜英申请对涉案房地产的共有情况予以更正登记,应依法向两被告提交产权共有人登记有误的相关证明材料。本案中,两原告并未依法提交权利共有人之一的曹兆明并未出生或已死亡的相关证明文件,而两被告已依法对两原告的申请作出处理并书面告知,故原告要求被告履行法定职责,作出将房产共有人曹兆明删除的更正登记行为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其起诉被告不作为的理由不能成立。据此,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十六条第(一)项的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原告曹小苏、姜英的诉讼请求。
  本案受理费50元,由原告曹小苏、姜英负担。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审判长 潘怡易
  人民陪审员  许乾龙
  人民陪审员陆文明
  
  二○一四年七月十七日
  
  书 记 员  张红江
   

审 判 长 潘怡易
人民陪审员 许乾龙
人民陪审员 陆文明
二〇一四年七月二十三日
书 记 员 张红江



总共2页  [1] 2 
上一页  

===================================================
声明:本裁判文书由《法律图书馆》网站
(http://www.law-lib.com)免费提供。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请与正式出版物或发文原件核对后使用。
===================================================

法律图书馆>>裁判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