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裁判文书>>全文
(2015)平民初字第02714号
原告刘×1,男,1933年12月1日出生。
原告李×1,女,1949年4月8日出生。
原告李×2,男,1953年3月19日出生。
原告李×3,女,1955年11月22日出生。
原告郭×1,女,1952年8月3日出生。
原告郭×2,女,1955年1月9日出生。
原告郭×3,女,1959年7月28日出生。
原告郭×4,男,1963年2月22日出生。
原告郭×5,男,1970年12月16日出生。
原告卢×1,男,1955年8月13日出生。
原告卢×2,男,1963年7月1日出生。
原告卢×3,男,1966年10月9日出生。
原告卢×4,女,1970年7月12日出生。
原告卢×5,男,1930年10月16日出生。
所有原告的委托代理人秦拾玲,北京市曙光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刘×2,男,1956年5月16日出生。
被告刘×3,男,1958年11月29日出生。
被告刘×4,男,1964年4月17日出生。
被告刘×5,女,1949年10月20日出生。
委托代理人刘×2(刘×5之弟),男,1956年5月16日出生。
被告刘×6,女,1952年10月21日出生。
委托代理人刘×4(刘×6之弟),男,1964年4月17日出生。
被告刘×7,女,1968年4月12日出生。
委托代理人刘×3(刘×7之兄),男,1958年11月29日出生。
原告刘×1、李×1、李×2、李×3、郭×1、郭×2、郭×3、郭×4、郭×5、卢×1、卢×2、卢×3、卢×4、卢×5与被告刘×2、刘×3、刘×4、刘×5、刘×6、刘×7分家析产、法定继承纠纷一案,本院立案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刘×1及其与原告李×1、李×2、李×3、郭×1、郭×2、郭×3、郭×4、郭×5、卢×1、卢×2、卢×3、卢×4、卢×5共同的委托代理人秦拾玲与被告刘×2(兼被告刘×5的委托代理人)、刘×3(兼被告刘×7的委托代理人)、刘×4(兼被告刘×6的委托代理人)、刘×5、刘×7到庭参加了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刘×1诉称:我父母婚后共生育二子三女,依次为刘×8、刘×9、刘×10、我及刘×11。六被告系我哥哥刘×8所生的子女。1952年春,我父母为我们兄弟二人主持分家,当时我分得座落于本村西南的宅基地2.6丈,我哥哥刘×8没有分到房屋及宅基地,只分到部分物品。1952年秋,我与父母及妹妹刘×11在我分得的宅基地上建西厢房2间,建成后我们四人在此居住。二年后,我妹妹刘×11出嫁。1964年春,我父母已体弱多病,丧失劳动能力,我拆了西厢房,自行出资建了北正房三间。建成后,我及父母三人居住在此,我一直赡养父母并为其养老送终,至今未婚。随着年事渐高,我身体每况愈下,已无法独立生活,2014年1月27日起开始入住本村吉祥敬老院。因个人积蓄有限,我想将房屋卖掉,缴纳敬老院费用,但六被告以我的房屋有其份额为由阻止我卖房,故诉至法院,要求确认房屋归我所有,如果有被告份额我愿意对其进行补偿。
原告李×1、李×2、李×3、郭×1、郭×2、郭×3、郭×4、郭×5、卢×1、卢×2、卢×3、卢×4、卢×5诉称:刘×1姐妹均已去世,我们是刘×1姐妹的法定继承人,我们认可诉争房屋系刘×1所有。如法院认定有我们份额我们均将全部赠予刘×1。
被告刘×2、刘×3、刘×4、刘×5、刘×6、刘×7辩称:我们祖父母未主持过分家,涉案房屋建造过程中我们、我们父母及我们祖父母均出过力,故我们应享有相应份额并能继承相应份额。此外,我们没听说过有姑姑,现在档案馆也查不到我们祖父母子女情况,故除刘×1外不认同其他原告身份。法院可以对我们各自享有的份额进行认定,但不同意折价或实物分割。
经审理查明:刘×12与刘张氏共育有五名子女,依次为刘×8、刘×9、刘×10、刘×1及刘×11。1952年刘×12夫妇携未婚子女刘×1、刘×11及已婚长子刘×8一家从河北省兴隆县搬回北京市平谷区峪口镇云峰寺村,因无房一家人长期串房居住。无奈刘×12夫妇分出家中物品让刘×8夫妻及其子女单过,自己带领两个未婚子女共同生活,此后二家经济独立,村里也单独为刘×8批了宅基地。本案涉案房屋位于北京市平谷区峪口镇云峰寺村前小街×号院,该地系刘×12祖遗宅基地,现有北正房三间,西棚子一个。1953年,曾在该地建西厢房两间,由刘×12夫妇、刘×1、刘×11居住,两年后刘×11出嫁。1964年西厢房被拆,建了北正房,由刘×1、刘×12夫妇共同居住。1971年、1973年刘×12夫妇相继去世,此后刘×1在此独自居住至今,2000年左右刘×1修建了西棚子。现北正房权属出现争议,原告认为该房系刘×1独立兴建,应归刘×1所有。被告认为该房为刘×8全家及刘×12、刘张氏、刘×1共同兴建,不但其自己享有部分份额,还可继承刘×8夫妇及转继承刘×12、刘张氏的份额。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  

===================================================
声明:本裁判文书由《法律图书馆》网站
(http://www.law-lib.com)免费提供。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请与正式出版物或发文原件核对后使用。
===================================================

法律图书馆>>裁判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