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农办解读如何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
人民网北京7月14日电(记者孟哲)7月3日,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等7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 加快补上“三农”领域突出短板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千方百计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规模,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推动农业优结构、增后劲,把农业基础打得更牢,把“三农”领域短板补得更牢,守住“三农”战略后院,为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提供坚实支撑。</P>
谋划重大工程项目,真金白银地投、实打实地干</STRONG></P>
问:《意见》提出了“三农”补短板的哪些重点领域?</STRONG></P>
答:</STRONG>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业农村建设还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农业生产基础支撑还不牢固,低产田还有4亿亩、占到耕地面积的22%;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还不高,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之比仅为2.3:1,分拣、仓储、烘干、保鲜、包装等设施明显不足,水果、蔬菜等产后损耗率高达20%;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农村道路、供水和污水处理、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欠账较多,82.6%的村生活污水未得到集中处理,30%以上的农户没有普及卫生厕所,水冲厕所比例更低。补上这些短板,亟需加大农业农村投资建设力度。</P>
围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领域突出短板,《意见》着重提出要加快高标准农田、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现代农业园区、动植物保护等11个方面的农业农村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既有打基础、管长远的现代农业设施工程,又有关乎民生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工程,还包括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新基建工程。</P>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要围绕促进稳产保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四大领域,谋划重大工程项目,真金白银地投、实打实地干。</P>
中央预算内投资继续向“三农”补短板重大工程项目倾斜</STRONG></P>
问:在加大政府投入方面,《意见》出台了哪些有力度的政策措施?</STRONG></P>
答:</STRONG>扩大农业农村投资要需要多措并举、共同发力。《意见》从扩大地方政府债券用于农业农村规模、保障财政支农投入等方面提出了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的政策措施。</P>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发行3.75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比去年增加了1.6万亿元。同时,要发行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元。上半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已发行2.23万亿元,27个省份发行用于农业农村的专项债865亿元。但总体上看,地方政府专项债用于农业农村规模占比还较低,不到4%,这与补上全面小康“三农”短板的任务要求不符,与乡村振兴的形势需要不符。</P>
《意见》明确要扩大地方政府债券用于农业农村规模,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增加用于农业农村的投入,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同时,还明确各地应通过地方政府一般债券用于支持符合条件的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按规定将抗疫特别国债资金用于有一定收益保障的农林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P>
落实这些政策,需要各地农业农村部门以及其他涉农部门,抢抓机遇,积极争取政府重视,要把农业农村作为债券支持重点,主动加强与财政等部门的衔接联动,细化操作指引,结合实际采取打捆打包等有效方式,努力提高后续债券发行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P>
在保障财政支农投入上,近年来,中央财政用于农林水的支出稳定增长。今年受疫情影响,在财政收入下滑、收支平衡趋紧的情况下,中央预算内投资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只增不减。此次《意见》进一步强调,中央和地方财政要加强“三农”投入保障,中央预算内投资继续向“三农”补短板重大工程项目倾斜,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扩大以工代赈规模。 </P>
千方百计疏通渠道,把金融“活水”引入农业农村投资</STRONG></P>
问:《意见》从哪些方面提振民间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的信心?</STRONG></P>
答:</STRONG>民间资本常年占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80%左右,是农业农村投资的主力军。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民间资本投资信心明显下滑,对于促进农业农村投资稳定和可持续带来不利影响。扭转这一趋势,关键要在优化投资环境、增强投资者信心上下功夫,出台落实支持鼓励投资的政策,帮助解决融资、用地等制约,《意见》在这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P>
在金融支农政策上,为解决农业农村投资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意见》要求抓紧出台普惠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政策举措,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要求金融机构与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合作,特别是切实发挥好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增加信贷投放。同时,提出要大力发展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贷、首贷业务。</P>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