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振兴司负责同志就《关于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的意见》答记者问(2)
<P style="TEXT-INDENT: 2em;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2pt">问: 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有哪些具体领域?</SPAN></P>
<P style="TEXT-INDENT: 2em;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2pt">答:</SPAN>《意见》聚焦五大领域,明确了以工代赈方式的推广范围。</P>
<P style="TEXT-INDENT: 2em;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2pt">一是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废弃村庄和危房拆除、生活环境治理,灾毁水毁农村小型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农业产业附属设施建设,以及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配套生产生活设施建设、片区综合开发等。</P>
<P style="TEXT-INDENT: 2em;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2pt">二是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行政村村内主干道、通自然村组公路、巷道、入户路等路基整理、路面硬化、亮化及必要防护设施建设,国有农场、林场林区内公路改造,农村简易候车亭,农村渡口、漫水路、漫水桥等小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P>
<P style="TEXT-INDENT: 2em;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2pt">三是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维修养护,小型水库、堤防维修养护,农村河湖管理、巡护和保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改造和维修养护等。</P>
<P style="TEXT-INDENT: 2em;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2pt">四是乡村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乡村文化旅游和休闲农业景区景点与通乡、通村主干道连接道路路基建设,景区景点内旅游道路及步游道、公共卫生设施、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绿化工程等配套和附属工程建设等。</P>
<P style="TEXT-INDENT: 2em;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2pt">五是林业草原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在营造林、森林保护、草原保护与修复、荒漠化治理等生态保护修复及油茶、储备林基地建设等领域中生产作用道路、贮存设施、灌溉基础设施和管护用房等配套和附属工程建设与维护,因灾损毁营造林附属配套工程复建等。</P>
<P style="TEXT-INDENT: 2em;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2pt">问: 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有哪些具体领域?</SPAN></P>
<P style="TEXT-INDENT: 2em;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2pt">答:</SPAN>与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此前印发的相关文件相比,在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工作方面,《意见》有哪些新的政策举措?</P>
<P style="TEXT-INDENT: 2em;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2pt">答:今年1月份,我委联合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印发了《关于在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工作中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的通知》,旨在鼓励指导贫困县更好地发挥统筹财政涉农资金效益,围绕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更多项目,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P>
<P style="TEXT-INDENT: 2em;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2pt">本次印发实施的《意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着眼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以工代赈方式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更大范围内推广,让这项老政策在新形势下发挥更大作用。</P>
<P style="TEXT-INDENT: 2em;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2pt">一是扩大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的实施范围。将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项目的范围,全面拓展到农业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水利基础设施、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林业草原基础设施等五个领域。如,增加了灾毁水毁农村小型基础设施恢复重建,防止因灾致贫返贫。</P>
<P style="TEXT-INDENT: 2em;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2pt">二是细化组织实施工作的具体要求。要求各地在开展相关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谋划、相关规划和年度投资计划编制时,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梳理形成年度项目清单。广泛组织动员当地农村劳动力参与项目建设,优先吸纳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其他农村低收入人口。进一步简化招标等前期工作程序。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劳务报酬标准,尽量提高劳务报酬比例,确保及时足额发放。积极开展技能培训,解决农村劳动力技能不足问题。</P>
总共3页
[1] 2
[3]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