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治动态>>全文
北京西城法院发布生活热点刑事诈骗典型案例(2)
<P>  称北京户口车牌都解决,
<P>  骗取20余人200余万
<P>  北京户口、车牌指标成为某种意义上的稀缺资源后,也被骗子盯上了。汤某是北京人,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身边有很多外地朋友想要办理北京户口,就动了歪念头。她把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的一些单位招聘信息,如“北四环国企文化口行政管理岗位,工作+北京户口+宿舍,大专以上,29周岁以下!2个名额,3个月实习期,转正后6个月下户口”等内容复制下来,发到自己的朋友圈,还在多个微信群里散布自己可以办理北京户口的消息。有人找到汤某询问,她就声称自己有亲属或朋友在公安部门工作,有能力办成此事。如果对方要办,她就和对方签订合同,每办理一个户口收取人民币10万元至20万元不等,承诺办不成就退款。
<P>  就这样,汤某先后和20多人签订了协议书,被骗的有的是熟人、朋友,也有通过朋友介绍认识的。后来,又陆续有人问能不能办理北京车牌,汤某也一概应承下来,并与对方签订合同,留下自己的身份证复印件,这样对方就不会产生怀疑。
<P>  实际上,汤某根本没有能力办理户口、车牌。后来,找她退钱的人太多了,她就把原来使用的手机卖了,也不再使用手机,以为这样就没人能找到她。
<P>  案发后经查,2014年至2018年间,汤某虚构可以办理北京市户口、北京市小客车指标的事实,共计骗取钱款233万余元,案发前还款共计18万余元,已无力继续还款。最终,西城法院以汤某犯诈骗罪,判处其有期徒刑十二年,剥夺政治权利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2万元;责令被告人汤某退赔人民币218万余元。
<P>  法官提醒
<P>  张岩表示,该案中,被告人汤某利用在朋友圈、微信群发布虚假招聘信息的方式,以“人才引进政策”为噱头,以渴望落户北京的异乡人为对象,实施诈骗活动,其中值得引起广大群众高度警惕的是:第一,汤某在实施诈骗活动中,全程使用了自己真实有效的身份信息。被害人往往对于“我认识的人”和“我连他身份证都看过的人”放松警惕、掉以轻心,殊不知人情关系和真实身份都不能阻止犯罪分子行骗。第二,汤某与所有被害人均签订了书面协议,一些被害人认为签订书面协议就是法律保障,实际上这种协议因欠缺真实意思表示要件、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以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属无效合同,并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P>  西城法院副院长汪琦表示,发生在社会生活热点领域的刑事诈骗案件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西城法院审理此类案件时注重均衡量刑,统一裁判尺度;强化裁判文书的释法析理作用,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加强法制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警示教育作用。同时建议人民群众对于买房购车、子女入学、求职落户、投资理财等事关自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应当及时、全面了解相关法规政策,不要轻信他人,对于“身边人” “熟人”也要心存防范、保持警惕,自觉抵制“托关系”“走后门”,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切实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

总共2页  [1] 2 
上一页  

法律图书馆>>法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