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检案管办负责人就2022年1至3月全国检察机关主要办案数据答记者问(3)
在办理案件过程中,针对防疫措施执行不力、防疫工作存在漏洞等问题制发检察建议,助推疫情防控工作顺利进行,如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检察院在办理闫某某妨害传染病防治罪时,针对涉案企业未严格履行防疫制度、执行防疫措施,向涉案企业制发检察建议督促整改。
记者:</STRONG>检察机关办理的网络犯罪案件有什么特点?检察机关采取了哪些举措减少网络犯罪的危害?
案管办负责人:</STRONG>没有平安网络就没有平安中国,没有法治网络就没有法治中国。检察机关始终将打击网络犯罪作为办案重点,持续加大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
(一)网络犯罪特点凸显。</STRONG>一是涉案罪名集中。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仍处高位,网络诈骗、网络赌博犯罪高发。1至3月,起诉利用网络实施的犯罪51800人,同比上升39.9%,其中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33354人,诈骗类犯罪4965人,赌博类犯罪3651人,三罪合占网络犯罪总数的81%。二是犯罪危害叠加升级。网络犯罪严重侵害人民群众的财产权、人格权,部分案件涉案金额高达数亿元。三是犯罪主体特点突出。一方面,团体性犯罪特征凸显。起诉的网络犯罪中,共同犯罪人数占比达到61.7%,部分已经形成犯罪集团甚至黑社会性质组织。另一方面,低年龄、低学历、低收入人群占比较高。起诉的网络犯罪案件中,25周岁以下的犯罪嫌疑人占三分之一以上,初中以下学历占比达到60%以上,无业人员占比达到半数以上。
(二)惩防结合,全链条打击、一体化治理。</STRONG>检察机关依法能动履职,铲除网络犯罪滋生发展土壤。坚持上下游犯罪全链条从严打击,起诉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等相关犯罪3.4万人,同比上升1.3倍;该类犯罪起诉率89.8%,较整体刑事犯罪高9.9个百分点;判决缓刑率22.5%,较整体刑事犯罪低10.6个百分点。坚持境内外犯罪一体化治理,深入开展“断流”行动,协同推进“断卡”行动,妨害国边境管理犯罪起诉人数同比上升16.3%。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区别对待不同类型涉案人员。从严惩处犯罪集团、犯罪团伙的组织者、骨干分子,以及利用未成年人、在校学生实施犯罪的人员;对初犯、偶犯、被胁迫或者蒙骗参与犯罪的“工具人”,依法从宽、教育为主。1至3月,对4463名涉嫌网络犯罪的犯罪嫌疑人相对不起诉;对549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
(三)综合施策,推动协同治理。</STRONG>发挥刑事检察和公益诉讼检察双向合力,建立办案联动机制。1至3月,立案办理个人信息保护领域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近700件,有力加强了网络空间的综合保护。结合司法办案中发现的社会治理问题,制发检察建议,督促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如广东东莞检察机关针对某通信公司工作人员非法出售客户资料的问题制发检察建议,要求加大监督管理力度。</DIV></DIV></DIV>
总共3页
[1] [2] 3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