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治动态>>全文
立法司法执法机关相关部门负责人就刑法修正案(十二)答记者问(2)
  记者:刑法修正案(十二)将于2024年3月1日起施行。请介绍一下人民法院如何贯彻落实刑法修正案(十二),依法惩治行贿犯罪?
  马岩:刑法修正案(十二)加大对行贿犯罪的惩治力度,抓住斩断“围猎”腐蚀、权钱交易利益链条的关键,对于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进一步发挥刑法在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审判工作中,要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坚持依法惩处行贿犯罪。行贿不查,受贿不止。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切实扭转“重受贿、轻行贿”的观念。要始终坚持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在保持惩治受贿犯罪高压态势的同时,切实加大对行贿犯罪的惩治力度。
  二是突出重点、精准有效惩治。对于多次行贿、巨额行贿、向多人行贿、危害一方政治生态的行贿人,依法从严惩处。对于在国家重点工程、重大项目中行贿,在组织人事、执纪执法司法、生态环保、财政金融、安全生产、食品药品、防灾救灾、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领域行贿的,依法严惩不贷,保持零容忍震慑不变、高压惩治力量常在。
  三是深化标本兼治、系统施治。加大对行贿所获不正当利益的追缴和纠正力度,加大对行贿犯罪分子财产刑适用和执行力度,决不让其从中获利。进一步推动完善对行贿人联合惩戒工作机制,合力惩戒行贿犯罪,持续发力、纵深推进反腐败斗争。
  目前,最高人民法院正会同最高人民检察院研究制定《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将结合刑法修正案(十二)新规定、新要求,明确单位行贿、对单位行贿等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统一法律适用,确保刑法修正案(十二)得到全面、正确和有效的实施。
  记者:依法惩治民营企业内部人员腐败犯罪,应当如何准确适用刑法修正案(十二)相关规定?
  马岩:刑法修正案(十二)增加惩治民营企业内部人员腐败犯罪,进一步加强对民营企业平等保护,对于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具有重要意义。审判工作中,要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准确把握立法精神。要抓住“保护”“平等”两个关键词。首先是“保护”,修法针对的是企业内部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实施“损企肥私”的行为,旨在加大对侵害民营企业行为的惩治力度,助力企业、企业家内部反腐。其次是“平等”,修法将相关犯罪主体扩展到民营企业内部人员,通过对侵害国企财产和侵害民企财产行为的同等惩罚,实现对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的平等保护。
  二是准确把握犯罪构成要件。刑法修正案(十二)对民营企业内部人员腐败犯罪的修改完善,涉及刑法第一百六十五条、第一百六十六条和第一百六十九条。上述犯罪,本质上是企业内部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搞非法利益输送,损害企业利益。司法实践中,应当正确把握入罪的前提是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客观上要有“损企肥私”的行为,并造成公司、企业重大损失,防止脱离构成要件,不当认定犯罪。
  三是准确把握政策尺度。在加大对民营企业内部人员腐败犯罪惩治力度的同时,要充分考虑民营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政策尺度,做到该宽则宽、当严则严,宽严相济、罚当其罪。对于经公司企业同意、没有违反忠实义务的经营同类营业等行为,不宜以犯罪论处。对于民营企业内部人员主动交代犯罪行为,积极退赃退赔,减少损害结果发生,与企业达成谅解和解的,依法从宽处理。
  记者: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在办理行贿犯罪案件中有哪些难点?刑法修正案(十二)如何推动破解这些难题?
  高景峰:行受贿犯罪是对合犯,行贿犯罪是受贿犯罪的重要诱因,“围猎”腐蚀之风不刹,难以有效遏制腐败增量。近年来,检察机关在惩治行贿犯罪的过程中,发现行贿犯罪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行贿金额上升。行贿犯罪被告人中,涉案金额在百万元以上的占比,从2017年的14.8%上升至2023年的48.6%,其中五百万元以上的占比,从2017年的3%上升至2023年的24.5%,行贿金额呈明显上升趋势。第二,重点领域行贿犯罪多发。近年来,行贿犯罪案件多发生在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重点领域,甚至在某些方面或单位内常态化存在,如企业经营、工程建设、组织人事、执法司法等,并形成行贿受贿的窝案、串案。第三,单位行贿犯罪增多。有的企业合规守法意识淡薄、内部管理不规范,大肆通过行贿手段获取经营机会、竞争优势等,加之外部监管不到位,导致单位行贿犯罪案件有所增多。
  刑法修正案(十二)第五条对刑法第三百九十条作了修改,第七条对刑法第三百九十三条作了修改,进一步完善了行贿犯罪规定,加大对行贿行为惩治力度,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帮助解决办理行贿犯罪案件的难题:第一,行贿罪的刑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使行贿罪与受贿罪的刑罚更为平衡。第二,严惩几类严重行贿行为将于法有据。刑法修正案(十二)明确释放“受贿行贿一起查”的信号,规定了需要重点惩处的七种行贿情形,包括多次行贿或者向多人行贿,在国家重点工程、重大项目中行贿,为谋取职务、职级晋升、调整行贿等情形。第三,有利于解决单位行贿与个人行贿法定刑相差悬殊的问题。针对实践中一些行贿人以单位名义行贿、规避处罚或谋求从轻处罚的问题,刑法修正案(十二)调整了单位行贿罪的刑罚幅度,从一档调整为两档,最高法定刑从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调整为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改变了以往对单位行贿犯罪惩处力度不足的现象。


总共4页  [1] 2 [3] [4] 
上一页  下一页  

法律图书馆>>法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