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层面知识产权案件上诉审理机制改革助力中国知识产权事业开创新篇章
近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对外公布2024年全球知识产权统计数据,就国际专利体系(PCT)而言,中国以70160件的申请量蝉联全球第一,这是自2019年中国首次位于榜首以来,连续第6年“霸榜”。回望四十年前的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正式实施,一路风雨兼程。这四十年间,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发展之路,开启了全面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新征程。与此同时,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也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落地生根开花、发生深刻变革、实现长足进步。
1985年4月1日《专利法》实施后,人民法院开始全面受理专利纠纷案件。1993年8月5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在全国法院率先设立知识产权审判庭。1995年10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成立知识产权审判庭,负责审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并指导监督全国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先后对知识产权审判领域改革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作为其中一项重大改革举措,经党中央批准和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有关决定,于2019年1月1日设立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以下简称法庭),建立国家层面知识产权案件上诉审理机制。法庭成立六年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领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理念,前六年共受理技术类知识产权和垄断上诉案件21939件(其中专利案件为主,共16671件、占76%),共审结19923件,整体审判质效明显优于改革前的审理机制,充分体现了国家层面知识产权案件上诉审理机制改革的制度优势,在激励保障科技创新、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裁判标准进一步统一。法庭集中统一管辖全国各地法院一审的技术类知识产权和垄断案件的上诉,从体制上解决了过去由各地高级法院分别审理有关上诉案件存在的终审裁判标准不统一问题,也有效解决了当事人对地方保护的担忧,切实助力完善产权保护、公平竞争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更加有力推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审判质效进一步提高。2019年至2024年,法庭民事实体案件改判率20.3%、调解撤诉率37.7%,高于改革前;行政实体案件改判率7.1%,与改革前基本相当;民事、行政实体案件发回重审率分别为1.0%、0.1%,远低于改革前;二审实体案件平均审理周期198.6天,短于改革前。法庭三年试点期满第三方评估时,中国科协面向全国科技工作者的1.4万份有效问卷调查显示,有知识产权诉讼经历的人中对诉讼维权结果满意率达到84.5%;超八成科技工作者认为,与法庭成立前相比,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得到强化、创新法治环境得到改善。
司法公信力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为法庭成立五周年致贺信称,法庭“在激励保障技术创新、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推动国际合作交流方面,取得的成绩令人印象深刻,为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法庭形成了一批标杆性裁判并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选择到中国法院解决知识产权纠纷,六年中涉外案件年均增长23.2%,涉外国当事人案件占比十分之一,其中发明专利授权确权案中涉外案件占比近三分之一。我国已成为审理专利和植物新品种案件最多的国家,日益成为国际知识产权诉讼优选地之一。法庭中英文网站访问总量超过4.8亿次,其中英文网超1.1亿次,微信公号粉丝量近12万。法庭有关工作分别入选2020年、2022年和2023年“中国法治国际传播十大典型案例”。
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司法保障进一步加强。法庭受理案件类型与我国科技创新、市场竞争和对外开放同频共振。2019年至2024年,法庭收案年均增长9.2%;其中,发明专利侵权案件年均增长16.4%,发明专利授权确权案件年均增长34.1%,植物新品种案件年均增长45.8%。诉请和判赔超亿元案件明显增多,已在8案中判赔超亿元,最高判赔达6.4亿;2021年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全面实施以来,惩罚性判赔29案,其中2024年在18案中合计惩罚性判赔8.73亿元。涉战略性新兴产业案件数量和占比逐年攀升,2021年约占四分之一,2024年约占三分之一。认定构成垄断的案件越来越多,多涉及社会民生、科技创新等重要领域,2024年法庭二审认定构成垄断案件17件,同比上升4.6倍。
六年创业铸华章,继往开来谱新篇!展望未来,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将更好发挥国家层面知识产权案件上诉审理机制的职能作用,以更大力度激励保障科技创新,以更实举措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以更积极姿态参与知识产权国际治理,以更足信心深化知识产权审判领域改革,以更强法治之力服务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强司法力量。
法律图书馆>>法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