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正文
关于印发《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标准(试行)》的通知 (10)
(1)症状学
掌握以下常见症状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处理原则:鼻阻塞、鼻音、鼻漏、鼻出血、嗅觉障碍、鼻源性头痛、咽痛、咽感觉异常、声音异常、吞咽困难、饮食反流、耳痛、耳流脓、眩晕、耳鸣、耳聋。
(2)主要疾病
1)鼻外伤及耳鼻喉异物
掌握:鼻外伤及耳鼻喉异物的临床表现、紧急处理原则。
了解:鼻外伤及耳鼻喉异物的进一步处理方法。
2)鼻出血
掌握:鼻出血的紧急处理原则。
熟悉:鼻出血的常见病因。
了解:鼻出血的进一步处理方法。
3)鼻炎、鼻窦炎
掌握:鼻炎、鼻窦炎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熟悉:鼻炎、鼻窦炎的特异性治疗方法。
4)扁桃体炎
掌握:急、慢性扁桃体炎及并发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熟悉:扁桃体炎的局部治疗方法。
5)突发性耳聋
掌握:突发性耳聋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熟悉:突发性耳聋的病因、诱发因素。
6)中耳炎
掌握:中耳炎常见类型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熟悉:中耳炎局部治疗方法。
7)腺样体肥大、耳鼻喉常见肿瘤
熟悉:上述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

耳鼻咽喉科轮转期间学习病种及其例数要求,见表16。





表16 耳鼻咽喉科学习病种和例数要求
病 种 最低例数
鼻外伤及耳鼻喉异物 2
鼻出血 2
鼻炎、鼻窦炎 5
扁桃体炎 5
突发性耳聋 2
中耳炎 5
腺样体肥大、耳鼻喉常见肿瘤 不做具体要求

(3)基本技能要求:见表17。
表17 耳鼻咽喉科基本技能要求
操作技术名称 最低例数
掌握:
外鼻、鼻腔、鼻窦、外耳、鼓膜及咽喉的检查方法 5
鼻镜、耳镜的使用方法 5
了解: 不做具体要求
音叉检查方法、语言测听法
间接喉镜的使用方法
纤维鼻咽镜、鼻内窥镜使用方法
外耳道疖切开术、鼻腔异物、咽异物取出术

(十)传染科 (0.5个月)
1.轮转目的
通过传染科培训,学习传染科常见疾病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等临床技能;能够对常见传染科问题做出正确的诊断、评估和转诊;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原则和方法、法定传染病的报告程序和随访管理。
2.基本要求
(1)主要疾病
1)细菌性痢疾及其他感染性腹泻
掌握:细菌性痢疾及其他感染性腹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与方法、转诊指征及预防措施。
熟悉:细菌性痢疾及其他感染性腹泻的病因、流行病学特点和发病机制。
2)病毒性肝炎
掌握:肝功能及各种实验室检查的临床意义、诊断及鉴别诊断、预防原则。
熟悉:病毒性肝炎的分型、病原学、传染途径,各型临床表现、治疗原则。
3)结核病
掌握:结核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常用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熟悉:预防控制结核病的基本原则、疫情报告与转诊,结核病患者的督导治疗管理。
了解:结核病病因、发病机制和流行趋势。
4)艾滋病
掌握:传播途径、预防原则和治疗方法。
熟悉:咨询检测方法、随访管理。
了解:流行趋势。
5)其他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包括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霍乱、麻风病、常见寄生虫病等。
熟悉:诊断及鉴别诊断、转诊指征、预防与治疗原则。
了解:病因、流行病学特点及发病机制。
(注:在高发病地区根据发病率掌握一定的病例数。非高发地区可通过讲座等形式学习。)

传染科轮转期间学习病种及其例数要求,见表18。
表18 传染科学习病种和例数要求
病 种 最低例数
细菌性痢疾及其他感染性腹泻 2
病毒性肝炎 2
结核病 2
其他常见传染病(包括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霍乱、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常见寄生虫病、麻风病等) 不做具体要求

(2)其他相关理论与知识
熟悉:常规消毒、隔离方法、自我防护,传染病社区管理与方法。

(十一)精神科 (1个月)
掌握:常见精神症状,如幻觉、妄想、抑郁等;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的常见临床表现、检查方法、治疗原则和基本治疗药物,常见药物不良反应的识别与转诊。
熟悉:常见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常用筛检量表如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的使用指征;社区接诊精神疾病时的注意事项。
了解:酒与药物依赖的识别、处理原则和转诊指征;精神病人的社区家庭康复原则与方法。

(十二)康复医学科(0.5个月)
掌握:脑血管疾病所致功能障碍康复的最佳时间、康复指征、转诊指征。
熟悉:脑血管疾病所致功能障碍、骨关节病、各种常见损伤等疾病的康复评定。
了解:常用物理因子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的方法和康复注意事项。

(十三)中医科(0.5个月)

总共12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法规:
·卫生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助理全科医生培训标准(试行)》的通知 / 卫生部 教育部(2012-9-10)
===============================
声明:本法规由《法律图书馆》网站
(http://www.law-lib.com)免费提供.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请与正式出版物或发文原件核对后使用。
===============================
手机法律图书馆>>导航>>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