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关于印发《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的通知 (5)
说 能用正常的语速描述周围的人和事。
能用正常的语速对话题做说明,表达基本准确。
能做有准备的简单发言,表达有一定条理。
能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读 能用正常的语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默读,并有一定的速度,每分钟不少于200字。
能略读,粗知大意,抓住主要信息。
基本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初步见解。
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其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能诵读浅易古诗文,理解作品的内容和意思。
能积累阅读中的语料,背诵60篇(段)以上。
能自主选择课外读物,扩大阅读面,多方面获取和吸收信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60万字。
写 能写简单的记叙文。要求内容比较具体、完整,语句比较通顺,有一定条理。
能写读书笔记、读后感、书信和常见的应用文,如表扬信、感谢信、申请书等。
书写清楚工整,行款整齐;不写错别字。
掌握顿号、分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和括号的用法。
能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课内习作每学年不少于14次,每篇习作300字左右。
三、文化意识
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现代社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进行文化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热爱中华文化。
阶段 描述
第一到第三学段
(一至六年级) 初步了解汉字演变的历史。
了解传统节日及习俗。
了解常见称谓。
了解一般性的敬语和谦语的用法。
了解学习中遇到的常见成语、惯用语的含义。
第四学段
(七至九年级) 初步了解书法文化。
初步了解各地的主要饮食习惯。
了解现代交际礼仪。
了解学习中遇到的常见成语、惯用语、谚语和歇后语的含义和用法。
初步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性。
四、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等。认知策略帮助学生记忆、组织和理解所学知识;调控策略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态度;交际策略为学生在学习和应用汉语时排除困难,顺利完成交际性任务提供保证;资源策略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合理利用时间、有效设置环境和积极寻求支持。学生应在学习中根据不同情况,学会应用各种学习策略,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业的发展。
阶段 类别 描述
第一到第三学段
(一至六年级) 认知策略 根据需要,课前进行预习,课后进行复习。
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
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善于利用图画、实物等帮助学习。
主动向老师或他人请教。
调控策略 制定简单的学习计划。
积极参加各种学习活动,学习其他同学的长处。
交际策略 在课内外学习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积极寻找机会用汉语与他人交流。
在交际中,把注意力集中在意思的表达上,不过多地顾虑词语运用是否准确。
必要时借助手势、表情等进行交流。
资源策略 使用音像资料等学习汉语。
使用工具书学习汉语。
注意身边的汉语,在生活中随时学习汉语。
积极参与学习资源的开发。
第四学段
(七至九年级) 认知策略 根据语境推测没有听清、没有弄懂的内容。
归纳整理所学知识。
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汉语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
调控策略 合理利用时间,制订可行的学习计划。
总共12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