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关于印发《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的通知 (8)
(3)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应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和运用词语。可以围绕话题了解关联词语,通过对比辨析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多义词,根据上下文推断词语的含义等相关练习,提高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注意在应用中积累词语。
(4)语法教学
语法教学应以汉语的语序、虚词和常用句式为学习重点,重视民汉语言的对比分析和学生的偏误分析,为学生应用汉语打下扎实的基础。应尽量结合实际的交际情境,指导学生发现和归纳语法规律,并通过多种训练形式,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2.语言技能
语言技能是构成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要基础。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特点,贯彻听说领先,读写跟进的原则,不同阶段各有侧重,合理分配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操练比例。第一到第二学段侧重听和说,第三到四学段逐渐加大读和写的比重。
应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同一语言材料可以兼顾听、说、读、写多项练习,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应重视、鼓励和引导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等语言活动中,通过记诵等多种形式,积累语言素材,理解消化,形成汉语思维习惯,最终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
(1)口语交际教学
听和说是口语交际的基础。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文明得体地进行人际交流。
在听说教学中,初始阶段的“听”应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辨音、听懂词语和简单的句子,再逐渐发展到听懂一段会话或短文,抓住主要信息。“听”的方法大致分为泛听和精听。泛听时,注意指导学生学习了解大体意思;精听时,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听力材料中的语音、词语、句型、语气等。“听”的训练应当尽早进行,应注意视听结合,提高训练的趣味性和效果。听力材料应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贴近学生的生活,尽量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新知识。
“说”的练习以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围绕话题展开。教师要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采取各种练习形式,为每个学生创造“说”的机会,增强学生口头表达的勇气;应鼓励学生在校内外的各项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朗诵、背诵等基础性的训练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发音技巧。注意纠正学生因受民族语言或汉语方言影响而出现的语音和语序等问题;重视学生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
(2)阅读教学
阅读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和文本之间,以汉语言文字为介质进行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珍惜和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学时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要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提倡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以及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思考中,加深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了解汉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并通过模仿、借鉴,应用于自己的语言实践。
阅读教学在各学段都应重视朗读和默读。应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逐步提高阅读速度。有些语段和诗文要求学生背诵,以利于语言的积累和体验,培养语感。
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和了解基本的、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并在表达和交流中能够学以致用。但不必进行系统的语法和修辞知识教学,更不要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知识。
古诗文教学,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大概内容,注意不要加重学生的负担。
应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适当增加阅读量;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应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拓展学生学习汉语的空间。
(3)写作教学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过程。
写作能力是汉语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以学生作文能文从字顺,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为基本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为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第一到第三学段从“写话”入手,第四学段练习“习作”。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写作指导应有利于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提倡学生自己选择题目;加强平时练笔指导。
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总共12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