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正文
教育部关于印发《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的通知 (9)
   应重视写作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说和写、读和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4)应用学习
   应用学习主要体现为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汉语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和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
   应用学习应主要由学生自己策划和组织,可通过介绍、说明、讨论、采访、调查等简单可行、灵活多样、因地制宜的活动,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合作和交际,注意培养学生用汉语思维,用汉语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汉语知识和汉语技能解决简单问题。
   3.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的形成建立在不断地大量感知的基础之上。文化教学包含在语言教学中,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汉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汉语素养和应用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对汉语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理解予以足够的重视,并通过练习、实践,使学生理解汉语的特点及其思维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汉语对话中的应答技巧,体会汉语表达的特点;适当提示隐含在汉语表达或行为举止背后的文化因素,使学生在各项教学活动中学会使用得体的交际方式方法;注意引导学生初步观察和分析汉语文化和民族语言文化的异同,促进学生汉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文化的发展,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拓展视野,了解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使学生能够通过优秀文化的积累和熏陶,更好地掌握和使用汉语,增强祖国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理解和尊重人类多元文化。
   4.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为了有效地学习和使用汉语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以及指导这些行动和步骤的思路。因此,学习策略是灵活多样的,在使用上也会因人、因时、因地、因事而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汉语学习的特点,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其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四者是协调发展、互相促进的。教师应根据学习策略的不同性质,提示学生在学习中分别运用;而在运用某一策略的同时,也应注意其他策略的配合。
   (2)学习策略的运用应融入具体的汉语教学过程之中,采用直接讲解、间接渗透、学生相互交流等方式,紧密结合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教学和文化意识以及交际能力的培养。
   (3)学习策略的掌握和使用受到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学习策略的指导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原有知识基础、汉语材料的难度和学习目的等因素整体安排,分步实施。
   (4)创设有利于学生使用各种学习策略的语言实践活动,积极开展应用学习,让学生感到使用学习策略确实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在运用学习策略和提高学习效率之间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并指导学生主动检查学习策略的有效性。
   (5)形成有效学习策略的关键不是只让学生知道学习策略的具体内容,而是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开展语言实践,并明确学习策略的使用条件。
   5.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保持积极的情感态度是汉语学习成功的关键。为此,情感态度的培养应该包含于汉语教学与实践活动中。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应用汉语的乐趣。要及时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创造条件使学生体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喜悦并获得初步的成就感,从而树立学好汉语的自信心并转换为更强的学习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表现和发展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汉语,对出现的偏误采取宽容的态度。要为每个学生平等地提供汉语实践的机会。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则着重培养他们善于倾听、欣赏他人、虚心学习的良好素质。
   积极鼓励学生在应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学以致用。
   可以多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汉语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感悟集体合作的力量,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感召力十分重要。教师应以自己对汉语言文化的挚爱和感悟激起学生的共鸣,培养学生的祖国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

   二、 评价建议
   评价是汉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应充分发挥其在评估教学过程、反馈教学信息、激励学生学习、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改进的汉语课程评价体系。
(一)依据课程目标,确定能力导向的评价内容和标准
汉语课程是第二语言课程,它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汉语课程的评价应充分体现课程性质,紧密围绕课程目标,综合考虑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意识、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五个方面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评价内容,确定评价标准,采用恰当的评价形式。评价应以能力为导向,重点考查学生“能用汉语做什么”。应根据不同学段的特点,设置合适的话题和任务,使学生在熟悉的、真实的情境中接受评价,以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逐渐形成汉语素养。避免过分强调对知识的考查而脱离语言实际运用的倾向,避免过分强调感悟式理解而忽视语言技能发展的倾向。应注重评价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防止评价流于形式。

总共12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法规:
·关于严厉禁止和坚决查处中小学教辅材料出版发行违法违规行为的通知 /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2013-8-26)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的通知 / 教育部(2013-8-11)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 / 教育部(2013-6-3)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 / 教育部(2013-1-18)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的意见 / 教育部(2012-9-5)
===============================
声明:本法规由《法律图书馆》网站
(http://www.law-lib.com)免费提供.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请与正式出版物或发文原件核对后使用。
===============================
手机法律图书馆>>导航>>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