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5)



第五十九条 在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进行法庭调查的过程中,人民检察院应当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加以证明。



现有证据材料不能证明证据收集的合法性的,人民检察院可以提请人民法院通知有关侦查人员或者其他人员出庭说明情况;人民法院可以通知有关侦查人员或者其他人员出庭说明情况。有关侦查人员或者其他人员也可以要求出庭说明情况。经人民法院通知,有关人员应当出庭。



第六十条 对于经过法庭审理,确认或者不能排除存在本法第五十六条规定的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情形的,对有关证据应当予以排除。



第六十一条 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质证并且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法庭查明证人有意作伪证或者隐匿罪证的时候,应当依法处理。



第六十二条 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



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证人。



第六十三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



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第六十四条 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毒品犯罪等案件,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因在诉讼中作证,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采取以下一项或者多项保护措施:



(一)不公开真实姓名、住址和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



(二)采取不暴露外貌、真实声音等出庭作证措施;



(三)禁止特定的人员接触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及其近亲属;



(四)对人身和住宅采取专门性保护措施;



(五)其他必要的保护措施。



证人、鉴定人、被害人认为因在诉讼中作证,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的,可以向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请求予以保护。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依法采取保护措施,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



第六十五条 证人因履行作证义务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费用,应当给予补助。证人作证的补助列入司法机关业务经费,由同级政府财政予以保障。



有工作单位的证人作证,所在单位不得克扣或者变相克扣其工资、奖金及其他福利待遇。



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六十六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根据案件情况,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拘传、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



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第六十八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决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应当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



第六十九条 保证人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与本案无牵连;



(二)有能力履行保证义务;



(三)享有政治权利,人身自由未受到限制;



(四)有固定的住处和收入。



第七十条 保证人应当履行以下义务:



(一)监督被保证人遵守本法第七十一条的规定;



(二)发现被保证人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违反本法第七十一条规定的行为的,应当及时向执行机关报告。



被保证人有违反本法第七十一条规定的行为,保证人未履行保证义务的,对保证人处以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一条 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



(二)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动的,在二十四小时以内向执行机关报告;



(三)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



(四)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



(五)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可以根据案件情况,责令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遵守以下一项或者多项规定:



(一)不得进入特定的场所;



(二)不得与特定的人员会见或者通信;



(三)不得从事特定的活动;

总共22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法规:
===============================
声明:本法规由《法律图书馆》网站
(http://www.law-lib.com)免费提供.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请与正式出版物或发文原件核对后使用。
===============================
手机法律图书馆>>导航>>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