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6)



(四)将护照等出入境证件、驾驶证件交执行机关保存。



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前两款规定,已交纳保证金的,没收部分或者全部保证金,并且区别情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结悔过,重新交纳保证金、提出保证人,或者监视居住、予以逮捕。



对违反取保候审规定,需要予以逮捕的,可以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先行拘留。



第七十二条 取保候审的决定机关应当综合考虑保证诉讼活动正常进行的需要,被取保候审人的社会危险性,案件的性质、情节,可能判处刑罚的轻重,被取保候审人的经济状况等情况,确定保证金的数额。



提供保证金的人应当将保证金存入执行机关指定银行的专门账户。



第七十三条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取保候审期间未违反本法第七十一条规定的,取保候审结束的时候,凭解除取保候审的通知或者有关法律文书到银行领取退还的保证金。



第七十四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符合逮捕条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监视居住:



(一)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



(二)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三)系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的唯一扶养人;



(四)因为案件的特殊情况或者办理案件的需要,采取监视居住措施更为适宜的;



(五)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监视居住措施的。



对符合取保候审条件,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提出保证人,也不交纳保证金的,可以监视居住。



监视居住由公安机关执行。



第七十五条 监视居住应当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住处执行;无固定住处的,可以在指定的居所执行。对于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在住处执行可能有碍侦查的,经上一级公安机关批准,也可以在指定的居所执行。但是,不得在羁押场所、专门的办案场所执行。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除无法通知的以外,应当在执行监视居住后二十四小时以内,通知被监视居住人的家属。



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辩护人,适用本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



人民检察院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决定和执行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第七十六条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期限应当折抵刑期。被判处管制的,监视居住一日折抵刑期一日;被判处拘役、有期徒刑的,监视居住二日折抵刑期一日。



第七十七条 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执行监视居住的处所;



(二)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会见他人或者通信;



(三)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



(四)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



(五)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六)将护照等出入境证件、身份证件、驾驶证件交执行机关保存。



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前款规定,情节严重的,可以予以逮捕;需要予以逮捕的,可以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先行拘留。



第七十八条 执行机关对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采取电子监控、不定期检查等监视方法对其遵守监视居住规定的情况进行监督;在侦查期间,可以对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的通信进行监控。



第七十九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第八十条 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必须经过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人民法院决定,由公安机关执行。



第八十一条 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尚不足以防止发生下列社会危险性的,应当予以逮捕:



(一)可能实施新的犯罪的;



(二)有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会秩序的现实危险的;



(三)可能毁灭、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的;



(四)可能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实施打击报复的;



(五)企图自杀或者逃跑的。



批准或者决定逮捕,应当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涉嫌犯罪的性质、情节,认罪认罚等情况,作为是否可能发生社会危险性的考虑因素。



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或者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曾经故意犯罪或者身份不明的,应当予以逮捕。


总共22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法规:
===============================
声明:本法规由《法律图书馆》网站
(http://www.law-lib.com)免费提供.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请与正式出版物或发文原件核对后使用。
===============================
手机法律图书馆>>导航>>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