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正文
关于加强快递绿色包装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2)

(三)完善快递包装减量化标准。考虑快递运输安全要求,完善适应实体渠道和电商渠道销售的商品包装规范。参照《限制商品过度包装通则》(GB/T 31268)国家标准,研制快递业限制过度包装标准,对包装结构、材质、耗材等进行引导和约束,避免过度包装。修订《快递服务》(GB/T 27917)国家标准,推广自动化分拣、传输、装卸等设备,提高快递作业自动化程度,降低包装破损风险,减少二次包装。研制快递包装基本规范,制定生鲜、农特产品等快递业务包装操作规范,杜绝随意包装,提高包装安全性、规范性。

(四)抓紧制定快递包装回收支撑标准。制定逆向快递服务规范,制修订智能快件箱、快递末端综合服务站等末端设施标准规范,加入快递包装回收功能及要求,引导快递企业建立企业级回收体系。制定统一开放的数据信息、质量等级、管理规范等标准,支撑社会化快递包装循环共用平台建设。研制快递业包装废弃物污染控制规范,降低快递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五)促进快递包装产业上下游标准衔接。修订《硬质直方体运输包装尺寸系列》(GB/T 4892)国家标准,统筹考虑适应实体渠道和电商渠道销售的商品包装及快递包装需求,确立三者协调的模数标准。研制产品生产、销售、寄递各环节间的交付包装标准,鼓励应用原发包装和集装单元包装。推广1200mm×1000mm标准托盘规格尺寸,研究推广成套化、系列化的快递包装产品,推动电子商务经营者、快递企业使用符合《快递封装用品》(GB/T 16606)系列国家标准要求的包装产品,促进快递包装一体化运作。

(六)提高快递绿色包装标准约束性。严格按照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有关规定,围绕快递包装材料无害化,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鼓励相关部门在制定法律政策时引用快递绿色包装标准,提高标准约束力。加强部门协作,将快递绿色包装标准实施情况纳入快递、电商等行业监管,以及全国“无废城市”试点评估。

(七)推动快递绿色包装标准有效实施。依托相关部门、行业协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开展快递绿色包装标准实施效果评估。利用世界标准日、绿色邮政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面向快递企业、快递包装生产企业、电子商务经营者和广大消费者,开展形式多样的标准实施宣贯活动。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的意见》(国办发〔2016〕86号)相关要求和快递绿色包装相关标准,按照“公平、公正、公开、自愿”的原则开展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鼓励电子商务经营者、快递企业采购符合绿色标准的快递包装产品。健全快递包装生产者责任延伸制,推动快递包装生产企业、电子商务经营者、快递企业实施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

(八)提升快递绿色包装标准国际化水平。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国外绿色包装先进理念和成熟做法。在跨境电子商务中推广中国快递绿色包装标准,对于进境快递,鼓励快递企业按照中国标准进行封装;对于出境快递,支持向国际用户分享中国标准。系统分析国际国外快递包装标准化发展现状,总结提炼我国快递包装成功经验和做法,积极参与包装、环境管理等领域的国际标准化活动,推动制定相关国际标准,分享中国经验。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会同发展改革委、邮政局等有关部门成立快递绿色包装标准化联合工作组,负责统筹协调推进快递绿色包装标准化工作。各地区抓好快递绿色包装标准在本地区的应用推广与实施监督,逐步建立部门互动、区域联动、上下齐动的长效工作机制。

(二)加强政策扶持。推动落实国家鼓励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绿色制造、绿色消费等优惠政策,加大对达到绿色标准的快递包装生产企业,以及使用快递绿色包装产品的电子商务经营者、快递企业的支持力度。

(三)加强科学研究。鼓励快递企业与电子商务经营者、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快递绿色包装实验室,推进包装新材料、可降解材料、新型包装容器、减量化包装结构和方式、包装产品检测等技术研发与标准研制,支持快递绿色包装实验室纳入邮政行业技术研发中心认定管理,在国家科技项目、科技人才评选、标准研制等方面给予倾斜。

(四)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总结宣传各地开展快递绿色包装标准化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提高社会各界对快递绿色包装标准的认知,增强消费者绿色消费理念,培育良好的快递绿色包装标准化工作氛围。

市场监管总局  发 展 改 革 委

科 技 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生 态 环 境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商 务 部  邮  政  局

2020年7月28日


总共2页  [1] 2 
上一页  

相关法规:
·快递暂行条例 / 国务院(2025-4-13)
===============================
声明:本法规由《法律图书馆》网站
(http://www.law-lib.com)免费提供.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请与正式出版物或发文原件核对后使用。
===============================
手机法律图书馆>>导航>>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