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正文
黑龙江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

(2023年12月24日黑龙江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强省建设,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乡村,是指城市建成区以外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和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地域综合体,包括乡镇、村庄和垦区、林区以及地方国有农(林、牧、渔)场等。

  第三条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先行、循序渐进。应当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第四条 本省建立健全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各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是本地区乡村振兴工作第一责任人。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乡村振兴促进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组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协调解决乡村振兴促进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建立乡村振兴考核评价制度、工作年度报告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乡村振兴促进工作的统筹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乡村振兴促进工作。

  第六条 村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应当在乡镇人民政府的指导下,组织、动员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工作。

  第七条 省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上级乡村振兴规划,组织编制本级乡村振兴规划。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上级乡村振兴规划,结合实际情况组织编制本地区乡村振兴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

乡镇人民政府根据上级乡村振兴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推进落实相关工作。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鼓励、支持和引导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等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服务乡村振兴。

  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乡村振兴促进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先进经验、先进典型的宣传。

  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媒体等应当开展促进乡村振兴公益宣传,营造促进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

  对在乡村振兴促进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粮食安全



  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开展粮食节约行动,推进全链条节约减损。

  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和管护力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布局,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优先把黑土地建成高标准农田;采取工程、农艺、农机、生物等措施改良土壤、消除障碍土层、综合治理侵蚀沟,提升农田地力;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落实管护经费和管护责任,率先把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业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支持国家和省级种质资源库建设;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农业企业开展种业科技创新,实施农作物和畜禽等良种培育、育种关键技术攻关,鼓励种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优良品种推广,重点扶持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对育种基础性研究和重点育种项目给予长期稳定支持。

  第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推动重大水利工程、大中型灌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现代化改造,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和主要支流以及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强化蓄滞洪区建设管理。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发展现代农机装备制造业,推动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促进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和智能化。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农业基础科学和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推广体系建设,完善农业科技领域基础研究稳定支持机制,配套推广先进适用科技;依托龙头企业、科研院校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推进数字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物联网感知、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等技术在生产监测、精准作业、智能指挥、疫病监测预警等农业生产全过程集成应用。

  第十七条 省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实行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标准化生产管理,推进标准的转化、应用、推广。

总共5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相关法规:
===============================
声明:本法规由《法律图书馆》网站
(http://www.law-lib.com)免费提供.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请与正式出版物或发文原件核对后使用。
===============================
手机法律图书馆>>导航>>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