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项下进出口货物原产地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正确确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以下简称《协定》)项下进出口货物原产地,促进我国与《协定》其他成员方的经贸往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货物原产地条例》和《协定》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协定》其他成员方之间的《协定》项下进出口货物原产地管理。
本办法所称成员方,是指已实施《协定》的国家(地区),具体清单由海关总署另行公布。
第二章 原产地规则
第三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货物,是《协定》项下原产货物(以下简称原产货物),具备《协定》项下原产资格(以下简称原产资格):
(一)在一成员方完全获得或者生产;
(二)在一成员方完全使用原产材料生产;
(三)在一成员方使用非原产材料生产,但符合产品特定原产地规则规定的税则归类改变、区域价值成分、制造加工工序或者其他要求。
产品特定原产地规则由海关总署另行公告。
第四条 本办法第三条所称在一成员方完全获得或者生产的货物是指:
(一)在该成员方种植、收获、采摘或者收集的植物或者植物产品;
(二)在该成员方出生并饲养的活动物;
(三)从该成员方饲养的活动物获得的货物;
(四)在该成员方通过狩猎、诱捕、捕捞、耕种、水产养殖、收集或者捕捉直接获得的货物;
(五)从该成员方领土、领水、海床或者海床底土提取或者得到的,但未包括在本条第一至第四项的矿物质及其他天然资源;
(六)由该成员方船只依照国际法规定,从公海或者该成员方有权开发的专属经济区捕捞的海洋渔获产品和其他海洋生物;
(七)由该成员方或者该成员方的人依照国际法规定从该成员方领海以外的水域、海床或者海床底土获得的未包括在本条第六项的货物;
(八)在该成员方加工船上完全使用本条第六项或者第七项所述的货物加工或者制造的货物;
(九)在该成员方生产或者消费中产生的,仅用于废弃处置或者原材料回收利用的废碎料;
(十)在该成员方收集的,仅用于废弃处置或者原材料回收利用的旧货物;
(十一)在该成员方仅使用本条第一至第十项所列货物或者其衍生物获得或者生产的货物。
第五条 符合本办法第三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的货物,如在生产中使用的非原产材料在成员方仅经过下列一项或者多项加工或者处理,该货物仍不具备原产资格:
(一)为确保货物在运输或者储存期间保持良好状态进行的保存操作;
(二)为货物运输或者销售进行的包装或者展示;
(三)简单的加工,包括过滤、筛选、挑选、分类、磨锐、切割、纵切、研磨、弯曲、卷绕或者展开;
(四)在货物或者其包装上粘贴或者印刷标志、标签、标识以及其他类似的用于区别的标记;
(五)仅用水或者其他物质稀释,未实质改变货物的特性;
(六)将产品拆成零部件;
(七)屠宰动物;
(八)简单的上漆和磨光;
(九)简单的去皮、去核或者去壳;
(十)对产品进行简单混合,无论是否为不同种类的产品。
前款规定的“简单”,是指不需要专门技能,并且不需要专门生产、装配机械、仪器或者设备的情形。
第六条 在一成员方获得或者生产的原产货物或者原产材料,在另一成员方用于生产时,应当视为另一成员方的原产材料。
第七条 本办法第三条规定的区域价值成分应当按照下列公式之一计算:
(一)扣减公式
区域价值成分= 货物离岸价格–非原产材料价格 ×100%
货物离岸价格
(二)累加公式
区域价值成分= 原产材料价格+直接人工成本+直接经营费用成本+利润+其他成本 ×100%
货物离岸价格
原产材料价格,是指用于生产货物的原产材料和零部件的价格;
直接人工成本包括工资、薪酬和其他员工福利;
直接经营费用成本是指经营的总体费用;
非原产材料价格,是指非原产材料的进口成本、运至目的港口或者地点的运费和保险费,包括原产地不明材料的价格。非原产材料在一成员方境内获得时,其价格应当为在该成员方最早可确定的实付或者应付价格。
以下费用可以从非原产材料价格中扣除:
(一)将非原产材料运至生产商的运费、保险费、包装费,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运输相关费用;
(二)未被免除、返还或者以其他方式退还的关税、其他税收和代理报关费;
(三)扣除废料及副产品回收价格后的废品和排放成本。
本办法规定的货物价格应当参照《WTO估价协定》计算。各项成本应当依照生产货物的成员方适用的公认会计准则记录和保存。
第八条 适用《协定》项下税则归类改变要求确定原产资格的货物,如不属于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情形,且生产过程中使用的不满足税则归类改变要求的非原产材料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应当视为原产货物:
(一)上述全部非原产材料按照本办法第七条确定的价格不超过该货物离岸价格的百分之十;
总共4页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