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正文
汕头经济特区行政复议条例(2024修正)(3)

  (三)作出有关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已被撤销、分设、合并的,继续行使其有关职权的行政机关为被申请人;没有行政机关继续行使其职权的,作出撤销决定的行政机关为被申请人;

  (四)下级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经上级行政机关批准作出行政行为的,批准机关为被申请人;

  (五)作出事实行政行为的,以实施该行为的机关或者实施行为的工作人员所属机关为被申请人;

  (六)对不作为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的,以接受履行职责申请或者有法定职责的行政机关为被申请人;

  (七)多个行政机关以共同的名义作出行政行为的,所有署名的行政机关为共同被申请人;行政机关与没有行政主体资格的组织以共同名义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为被申请人。

 

第四章  证据

 

  第二十三条  行政复议证据包括:

  (一)书证;

  (二)物证;

  (三)视听资料;

  (四)电子数据;

  (五)证人证言;

  (六)当事人的陈述;

  (七)鉴定意见;

  (八)勘验笔录、现场笔录;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证据。

  前款规定的证据必须经行政复议机构审查属实,才能作为行政复议定案的根据。

  第二十四条  被申请人对其作出的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据以作出该行政行为的全部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被申请人不提供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的,视为该行政行为没有证据、依据。

被申请人认为申请人申请行政复议超过法定期限的,由被申请人承担举证责任。

第二十五条 被申请人提交的依据包括该行政行为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被申请人提交的其他有关材料包括证明行政行为证据来源是否合法以及其他证明该行政行为是否合法、适当的有关材料。

  第二十六条  被申请人提交其作出行政行为的证据,应当是在该行政行为作出前形成、收集。

  在行政复议过程中,被申请人不得自行或者委托他人向申请人和其他有关单位或者个人收集证据。

   第二十七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行政复议时,应当提供符合受理条件的相应证据材料。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申请人负有举证责任:

  (一)认为被申请人不履行法定职责的,提供曾经要求被申请人履行法定职责的证明材料,属于行政机关应当主动履行的法定职责除外;

  (二)申请行政复议时一并提出行政赔偿请求的,提供受行政行为侵害而造成损害的证明材料,但因被申请人的原因导致证据毁损灭失或者无法举证的,由被申请人承担举证责任;

  (三)认为具有行政复议申请期限延长正当理由的证明材料;

  (四)法律、法规规定需要申请人提供证据材料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八条  在行政复议过程中,行政复议机构认为对专门性问题需要鉴定的,应当委托法定鉴定机构鉴定。

  第二十九条  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行政复议参加人可以向行政复议机构申请保全证据,行政复议机构应当主动采取保全措施。

  第三十条  行政复议机构采信的证据应当具有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

  违反法定程序收集的证据或者行政行为作出后形成、收集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行政行为合法、适当的根据。

  行政复议机构在办理行政复议案件过程中收集的证据,不能作为维持行政行为的根据,但是可以作为撤销、变更、确认行政行为违法、终止行政复议审查的根据。

  行政复议机构收集的证据是认定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程序合法性的,不受前款规定限制。

 

第五章  审理

 

第三十一条  行政复议机关受理行政复议申请后,依照行政复议法适用普通程序或者简易程序进行审理。

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行政复议案件,行政复议机构应当自行政复议申请受理之日起七日内,将行政复议申请书副本或者行政复议申请笔录复印件发送被申请人。被申请人应当自收到行政复议申请书副本或者行政复议申请笔录复印件之日起十日内,提出书面答复,并提交作出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的,应当自收到参加行政复议通知书之日起十日内提出答辩意见及相关证据材料。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行政复议案件,行政复议机构应当自受理行政复议申请之日起三日内,将行政复议申请书副本或者行政复议申请笔录复印件发送被申请人。被申请人应当自收到行政复议申请书副本或者行政复议申请笔录复印件之日起五日内,提出书面答复,并提交作出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的,应当自收到参加行政复议通知书之日起五日内提出答辩意见及相关证据材料。

总共5页  [1] [2] 3 [4] [5]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法规:
===============================
声明:本法规由《法律图书馆》网站
(http://www.law-lib.com)免费提供.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请与正式出版物或发文原件核对后使用。
===============================
手机法律图书馆>>导航>>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