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2)
市、县(区)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在编制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或者行动计划时,应当分析、预测和评估可能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产生的影响,并制定防护措施,避免或者减少可能造成的损害。
第十三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在生物多样性、重点区域和重要生物遗传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评估重要野生动植物资源受威胁现状、珍稀濒危程度、地方原产及特有性、开发利用现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制定和发布生物多样性保护名录,包含野生动植物保护、种质资源保护以及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保护等名录。
生物多样性保护名录应当根据生物多样性的调查、监测、评估情况适时更新和调整。
第十四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或者行动计划建设完善植物园、树木园、古茶树园、优良禽畜繁育中心、野生动物驯养基地等迁地保护网络和种质资源库。
鼓励和支持企业、院校、科研机构等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参与有关保护设施建设。
第十五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对中华穿山甲、鼋(韩江鼋)、黄嘴白鹭、黑嘴鸥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花鳗鲡、中华鬣羚、白鹇、栗喉蜂虎、高山棘螈、紫水鸡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及潮州莸、潮州堇菜、潮州越橘等特有珍稀野生物种、物种生存生态环境空间及其生物链实施重点保护。
第十六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构建野生动物生态廊道,实施沿海岸带、沿韩江、沿黄冈河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保障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连通性。
第十七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落实国家、省关于海洋和内河禁渔的规定,禁渔区和禁渔期内,禁止所有捕捞作业;加强对候鸟等野生动物栖息繁衍地、觅食地、迁徙停歇地、集中分布地的保护管理,防范和打击非法猎捕、交易和经营利用候鸟等野生动物的行为。
依法依规开展候鸟等野生动物收容救护工作。
第十八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有效措施,保护韩江流域、黄冈河流域、柘林湾等滨海湿地、海岛和凤凰山、桑浦山等区域的珍稀野生物种、特有野生物种的生态环境等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生态系统。
第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引进、释放或者丢弃外来物种。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疑似外来物种的,应当及时向生态环境、林业、农业农村、卫生健康等主管部门或者相关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报告。接到报告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立即组织现场勘查,确认为本行政区域内新出现的外来入侵物种的,应当依法及时处置。
第二十条 生物遗传资源的获取和利用不得损害人类健康、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不得对当地社会生产、生活造成损害,不得影响野生生物种群的遗传完整性。
对生物遗传资源进行收集、科学研究和生物技术开发等活动,应当遵循风险预防、谨慎发展、全程管理原则。技术发展不成熟、应用后果不明确的,应当通过建立评估体系和预警机制进行风险管控。
第二十一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由生态环境、林业、农业农村等主管部门参加的信息共享机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动态监测,建立监测网络体系和预警以及应急响应机制,防止生态环境破坏,保护重要生物遗传资源,防控外来物种入侵。
市公安、农业农村、林业、市场监管等主管部门应当对生物遗传资源及其产品的市场交易活动进行监督检查,防止非法交易活动。
第二十二条 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以及开发自然资源,可能造成重要生态系统破坏、损害重要物种及其栖息地和生长环境的,应当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对重要生态系统、重要物种及其栖息地和生长环境造成损害。
第二十三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对已退化或者遭到破坏的具有代表性和重要经济、社会价值以及特有的生态系统,应当优先制定修复方案,进行治理和恢复。
加强韩江、黄冈河流域重要的水生生物栖息地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实施近岸水环境与水生态一体化修复,推进本地水生生物综合保育。
第二十四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作为开展生态保护补偿的重点,加强统筹协调,探索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生态补偿机制。
市、县(区)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务、住房和城乡建设、农业农村、林业等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负责生态保护补偿相关工作。
市、县(区)应当全面实施林长制,综合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森林生态状况、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桉树纯林在森林资源中的占比和分布等因素,优化区域林分结构,提升森林等生态系统稳定性。
鼓励社会资本支持参与桉树退出和改造。
第二十五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重要的原产或者特有的具有重大价值潜力的野生生物遗传资源、农业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进行开发研究和可持续利用。
第二十六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大数据,加强对凤凰单丛茶、狮头鹅等地方传统特色产业、特有经济作物、农作物、林木、花卉、畜、禽、鱼等种质资源和稀有品种资源的发掘、整理、检测、筛选和性状评价,推进相关生物技术在农业、林业、生物医药和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应用。
总共3页
[1] 2
[3]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