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正文
深圳市征用土地实施办法

(2002年8月21日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121号发布 2024年5月13日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361号修正)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障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维护被征用土地者的合法权益,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范围内经依法批准后的征地活动。

  旧村镇改造用地的征用活动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市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以下简称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征用土地工作,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以下简称派出机构)具体负责辖区内土地征用工作。

  各区、镇政府应协助、配合主管部门及派出机构做好辖区内的土地征用工作。



第二章 征地补偿



  第四条 征用土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青苗补偿费、建筑物及附着物的补偿费。

  前款各种补偿费依据本办法附件《深圳市征地补偿标准》执行。市政府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适时调整征地补偿标准。

  第五条 对征地过程中涉及的合法建筑物、附着物及合理密度的青苗应按照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

  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一)、(二)项规定的,不予清点、查丈和补偿。

  第六条征用土地的补偿方式为货币补偿。

  第七条签订补偿安置协议的各方应按协议约定支付补偿款和交付土地、青苗、建筑物及附着物。

  第八条被征用土地单位与第三人对被征用土地的使用存在合同关系并涉及补偿的,由被征用土地单位与第三人协商解决。

  被征用土地上的青苗、建筑物及附着物属于第三人的,被征用土地单位应将青苗、建筑物及附着物的补偿费给予第三人。



第三章 征地程序



  第九条 征用土地经批准后,主管部门或派出机构依据有关批准文件进行公告,公告期为十五日。

  公告内容包括征用土地的位置、范围、面积、时间、原因、依据和补偿、安置问题协商的联系方法以及对被征用土地单位的要求等事项。

  第十条征地公告发布后,由农林渔业主管部门对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进行确认。

  第十一条 征地公告发布后,不得就被征用的土地进行下列行为:

  (一)处分土地或新建、改建、扩建和装修地上建筑物及附着物;

  (二)从事旨在增加补偿金额或提高安置标准的种植和养殖等活动;

  (三)以有关的土地权益或地上建筑物及附着物进行转让、抵押;

  (四)设立或变更租赁关系。

  第十二条 征地公告发布后,主管部门或派出机构应委托测绘机构对征地范围进行测量、定界。

  第十三条主管部门或派出机构组织实施征用土地,可以委托开发建设单位办理补偿、安置等方面的具体事务。

  第十四条 主管部门或派出机构应在征地公告发布后,对征地范围内的土地、青苗、建筑物及附着物等的权属进行核定,确定权利人及权利归属。

  第十五条 对征地范围内的青苗清点应由被征用土地的农村集体组织代表、主管部门或派出机构及其委托的人员共同实施。

  需要补偿的建筑物及附着物应由测绘机构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操作规程进行查丈,查丈结果经权利人确认后张榜公布。

  权利人无正当理由拒不确认的,主管部门或派出机构应采取证据保全措施并办理公证,公证结果应张榜公布。

  第十六条 清点、查丈和法定评估机构对建筑物等价格评估的结果张榜公布十五日后无异议的,由派出机构根据清点、查丈和评估结果及本办法附件的补偿标准拟定补偿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批同意后,予以公告,公告期为十五日。

  第十七条补偿方案公告期满后,由主管部门或派出机构与被征地者签订补偿安置协议。

  第十八条对补偿方案有异议并且在征地公告发布后不能按期签订补偿安置协议的,由主管部门或派出机构作出补偿安置决定书,并申请公证机构将征地补偿费予以提存处理。

  第十九条被征用土地单位对补偿安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条 对补偿方案有异议、不签订补偿安置协议的,不影响征用土地的实施活动。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一条侵占、挪用被征用土地单位的征地补偿费用和其他有关费用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威胁、恐吓、辱骂、殴打主管部门或者派出机构的工作人员或其委托的工作人员,阻挠征用土地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测绘、评估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主管部门或派出机构的工作人员或者其委托的工作人员在征用土地的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市政府行政监察部门或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总共3页  1 [2] [3] 
下一页  

相关法规:
===============================
声明:本法规由《法律图书馆》网站
(http://www.law-lib.com)免费提供.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请与正式出版物或发文原件核对后使用。
===============================
手机法律图书馆>>导航>>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