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正文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印发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办法的通知

金规〔2024〕20号


各金融监管局:

现将《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2024年12月9日



(此件发至金融监管分局和消费金融公司)




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全面评估消费金融公司的经营管理和风险状况,合理配置监管资源,有效实施分类监管,促进消费金融公司稳健经营和规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令2024年第4号)等有关法律、部门规章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开业满一个完整会计年度以上的消费金融公司法人机构的监管评级,监管部门可以依据本办法对当年新设立的消费金融公司进行试评级。

第三条 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是指监管部门根据日常监管掌握的情况以及其他相关信息,按照本办法对消费金融公司的整体状况作出评价判断的监管过程,是实施分类监管的基础。

分类监管是指监管部门根据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结果,参考消费金融公司季度风险分级等情况,对不同评级级别的消费金融公司在市场准入、监管措施以及监管资源配置等方面实施有所区别的监管政策。

第四条 消费金融公司的监管评级工作由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及各级派出机构按照依法合规、客观公正、全面审慎的原则组织实施。



第二章 评级要素



第五条 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要素包括公司治理、资本管理、风险管理、合作机构管理、专业服务质量、消费者权益保护、信息科技管理等七个部分,评级指标由定量和定性两类组成。

第六条 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结果的满分为100分,各部分的分值权重分别为公司治理(15%)、资本管理(15%)、风险管理(25%)、合作机构管理(10%)、专业服务质量(10%)、消费者权益保护(15%)、信息科技管理(10%)。每一项评级要素满分均为100分,评级要素得分由监管人员按照评分标准评估后结合专业判断确定,评级综合得分按照各评级要素权重汇总形成。在评级综合得分的基础上,根据评级调整事项对评级级次进行调整,形成监管评级结果。



第三章 组织实施



第七条 消费金融公司的监管评级周期为一年,评价期间为上一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监管评级工作原则上应当于每年4月底前完成。

第八条 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按照初评、复评、审核、反馈监管评级结果等环节进行。

第九条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根据消费金融公司风险特征和监管重点,可以于每年开展监管评级工作前对相关评级指标和评价要点进行适当调整。

第十条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及各级派出机构应当持续、全面、深入收集与消费金融公司评级相关的内外部信息,充分反映消费金融公司的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业务经营等情况。相关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市场准入、非现场监管、行政处罚信息,现场检查报告,公司治理、数据治理、案件管理、防范非法金融活动等专项监管信息,消费金融公司有关经营管理文件、审计报告、信访和违法违规举报信息及其他重要内外部信息等。

第十一条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各级派出机构根据日常监管掌握情况,对消费金融公司进行监管评级初评和复评。初评由各级派出机构负责组织实施,对每一项评级指标的分析判断应当理由充分、分析深入、判断合理。复评由直接监管消费金融公司的金融监管局组织实施。初评与复评应当遵循评级尺度统一、客观准确和公平公正等原则,复评结果对初评结果有调整的,应当说明调整理由。

第十二条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对监管评级复评结果进行审核,确定参评消费金融公司的监管评级最终结果,并将监管评级最终结果反馈各金融监管局。

第十三条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各级派出机构应当将消费金融公司的监管评级最终结果以及存在的主要风险和问题,通过监管会谈、审慎监管会议、监管意见书等方式向消费金融公司通报,并在通报中提出相应整改要求。

消费金融公司在收到监管部门的评级结果通报后,应当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消费金融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监事)和高级管理层,并通报消费金融公司主要股东,通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评级结果、监管部门反馈的主要问题、整改要求等。消费金融公司应当严格限定评级结果使用用途,不得用于广告、宣传、营销等商业目的。

第十四条 消费金融公司应当确保其提供的数据及其他资料真实、准确、完整,如存在隐瞒重大事项或者报送、提供的信息和资料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的,视情节轻重下调其监管评级,情节严重的可以依照相关规定采取审慎监管措施。

总共3页  1 [2] [3] 
下一页  

相关法规:
===============================
声明:本法规由《法律图书馆》网站
(http://www.law-lib.com)免费提供.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请与正式出版物或发文原件核对后使用。
===============================
手机法律图书馆>>导航>>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