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正文
无锡市精神卫生条例(2)

教育部门应当会同卫生健康部门建立健全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与学校联系沟通和心理健康教师联合定期培训机制,提升心理健康教师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提高学生以及家长的心理健康素养。

学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近亲属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状况,加强亲情培养,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自尊心。

第十五条 公安等部门应当对看守所、拘留所等监管场所的工作人员开展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知识培训。

公安、司法行政等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对服刑人员,被依法拘留、逮捕、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社区矫正对象,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等提供心理咨询和矫治辅导。

第十六条 卫生健康、民政等部门应当组织和指导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等为空巢、丧偶、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孕产期和遭受意外伤害妇女,流动儿童、孤儿,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家庭成员等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为失能、失智、高龄独居老年人提供日常关怀和心理支持服务。

第十七条 用人单位应当重视职工心理健康,为职工提供方便可及的心理健康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单位按照职工自愿原则将心理健康评估纳入职工健康体检项目范围。

第十八条 面向公众提供服务的心理咨询机构应当依法登记。登记机关应当同步将相关登记信息抄告卫生健康部门。

心理咨询机构开展业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固定的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场所;

(二)配备必要的心理测量设施和设备;

(三)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符合相关行业要求。

第十九条 心理咨询机构及其心理咨询人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实行心理咨询人员实名服务;

(二)向接受咨询者告知心理咨询服务的性质以及相关权利义务;

(三)发现接受咨询者有伤害自身或者危害他人安全倾向的,应当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并及时通知其近亲属;

(四)发现接受咨询者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建议其到符合规定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就诊;

(五)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

心理咨询机构及其心理咨询人员应当依法保护接受咨询者的隐私和个人信息;确实需要进行案例讨论或者采用案例进行教学、科研的,应当隐去可能据以辨认接受咨询者身份的有关信息。

第二十条 卫生健康部门应当指导和促进心理咨询行业组织建设,鼓励和支持行业组织对心理咨询机构加强规范管理、自律监督、培训指导、服务评价并公布评价结果。

第三章 精神障碍的诊治与康复

第二十一条 精神障碍的诊断与治疗应当遵循维护患者合法权益、尊重患者人格尊严的原则,保障患者在现有条件下获得良好的精神卫生服务。对就诊的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应当按照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诊断标准和规范,以精神健康状况为依据,由精神科执业医师作出诊断。

第二十二条 诊断结论、病情评估表明就诊者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且存在危害他人安全行为或者危险,依法应当住院治疗的,监护人应当为其办理住院手续;监护人不办理住院手续的,由患者所在单位、住所地村(居)民委员会办理住院手续。

第二十三条 对查找不到近亲属的流浪乞讨人员中需要救治的精神障碍患者,由公安机关送至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诊治并办理相关手续。经过治疗病情基本稳定的患者,由民政部门提供救助服务。

第二十四条 经法定程序鉴定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碍患者,有继续危害社会可能、需要强制医疗的,依照法律规定执行。

承担强制医疗任务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对强制医疗对象应当根据规定至少每年开展一次诊断评估,为作出解除强制医疗决定提供专业支持。已经解除强制医疗的对象病情复发且诊断评估需要住院的,监护人应当予以配合。

第二十五条 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合理布局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保障机构场所面积、功能状况、设施配置、人员配备等达到标准要求。

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可以依托残疾人之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托养机构等进行建设。

第二十六条 卫生健康、民政、残联等部门和单位应当建立完善精神障碍患者在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和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之间的双向转介机制。

精神障碍患者经评估可以进行社区康复的,经患者及其监护人同意,由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转介至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精神障碍患者在社区康复期间病情复发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应当将其转介至精神卫生医疗机构。

第二十七条 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应当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康复必需的生活技能训练、药物管理训练、社交技能训练、职业能力训练、居家康复指导等个性化服务,帮助精神障碍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回归社会。卫生健康部门应当组织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

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专业化、多元化康复服务。

第二十八条 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人及其家庭成员应当营造有利于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环境,督促并帮助精神障碍患者进行药物治疗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康复训练。

总共4页  [1] 2 [3] [4]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法规:
===============================
声明:本法规由《法律图书馆》网站
(http://www.law-lib.com)免费提供.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请与正式出版物或发文原件核对后使用。
===============================
手机法律图书馆>>导航>>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