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正文
中国人民解放军队列条令(18)

降旗时,司号员吹《降旗号》,掌旗员、护旗兵按照本条令第五十四条规定的动作要领执行。

第七十六条 誓师大会仪式

旅级以上单位执行作战或者其他重大任务前,可以举行誓师大会仪式。

举行誓师大会仪式,通常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仪式开始;

(二)奏唱国歌;

(三)宣布命令;

(四)任务部队代表讲话;

(五)其他代表致辞;

(六)首长讲话;

(七)集体宣誓;

(八)奏唱军歌;

(九)仪式结束。

仪式现场可以悬挂军徽或者军兵种特色标识、战斗标语,插荣誉旗帜等。

司号员吹《出征号》,主持人宣布仪式开始。宣布命令,以宣布任务命令指示为主,也可以结合实际需要同时宣布表彰奖励命令;任务部队代表讲话,可以宣读决心书,也可以宣读挑战书、应战书。举行誓师大会仪式,可以视情邀请地方领导、官兵家属参加、致辞。集体宣誓时,由一名领誓人在队前逐句领读誓词,其他人高声复诵。

团级以下单位举行誓师大会仪式,可以根据实际简化程序。

第七十七条 码头送行、迎接任务舰艇仪式

舰艇执行海上护航、出国访问、联合军演、援外活动等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任务时,可以举行码头送行、迎接任务舰艇仪式。

举行码头送行任务舰艇仪式,通常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仪式开始;

(二)奏唱国歌;

(三)地方领导致辞;

(四)部队首长讲话;

(五)奏唱军歌;

(六)向首长请示启航;

(七)舰艇离码头;

(八)仪式结束。

仪式开始前,任务舰艇组织舰员分区列队;在码头面向舰艇设站席主席台和任务官兵亲属、送行官兵、军乐队就位区,送行首长和军地领导以及编队指挥员或者舰长、政治委员在主席台就位;军乐队奏《仪式曲》,主持人宣布仪式开始;向首长请示启航后,奏《欢送进行曲》。

举行码头迎接任务舰艇仪式,通常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仪式准备;

(二)奏《欢迎进行曲》;

(三)向首长报告返航;

(四)向编队指挥员或者舰长、政治委员献花;

(五)仪式正式开始;

(六)奏唱国歌;

(七)地方领导致辞;

(八)部队首长讲话;

(九)奏唱军歌;

(十)仪式结束。

仪式开始前,任务舰艇组织舰员分区列队;任务舰艇驶近码头时,军乐队奏《欢迎进行曲》;分区列队舰员和码头欢迎人员听令挥手致意,舰艇带上第一根系缆时停止挥手;向首长报告返航后,奏《人民军队忠于党》,编队指挥员或者舰长、政治委员接受献花;奏《仪式曲》,主持人宣布仪式开始。

第七十八条 凯旋仪式

部队圆满完成作战任务或者其他重大军事任务归建时,可以举行凯旋仪式。

举行凯旋仪式,通常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仪式准备;

(二)奏《欢迎进行曲》;

(三)任务部队指挥员向首长报告;

(四)向任务部队代表献花;

(五)仪式正式开始;

(六)奏唱国歌;

(七)地方领导致辞;

(八)部队首长讲话;

(九)奏唱军歌;

(十)仪式结束。

凯旋仪式通常在部队驻地的车站、机场、码头等场所举行。仪式现场可以在适当位置设置“凯旋门”(标兵持枪分列于“凯旋门”前两侧,欢迎队伍分列于“凯旋门”后两侧)。司号员吹《凯旋号》,任务部队指挥员向首长报告。向任务部队代表献花时,通常安排地方群众代表献花。

第七十九条 授装仪式

授装仪式,通常由旅、团级单位组织实施。

举行授装仪式,通常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仪式开始;

(二)奏唱军歌;

(三)宣读授装命令;

(四)授装、接装;

(五)宣读接装誓词;

(六)首长讲话;

(七)仪式结束。

授装仪式应当列队举行。播放《仪式曲》,主持人宣布仪式开始。授装首长宣布授装命令后,播放《荣誉曲》,接装首长出列至授装首长前适当位置,向授装首长行举手礼;授装首长将授装证书授予接装首长;接装首长双手接授装证书,向后转,向接装部队列队人员展示证书后入列。接装时,接装部队指定装备战斗编组,列队行进至新列装装备前适当位置,成一列横队立正;待接装首长下达“接装”口令时,装备战斗编组分别进入装备各战位,编组人员按照本条令第六十五条相关规定就位。

授枪时,应当举行授枪仪式。授枪仪式通常以连为单位组织,参照授装仪式的程序实施。授枪、接枪时,授枪首长呼点被授枪人员姓名,被授枪人员答“到”并出列至授枪首长前适当位置,向授枪首长行举手礼;授枪首长将枪授予被授枪人员,并高声呼点被授枪人员姓名、枪支型号和编号;被授枪人员双手接枪,携枪成立正姿势,听到“入列”的口令后入列。

舰艇、飞机、导弹等大型装备授装仪式由军兵种规定。

第八十条 舰艇入列、退役仪式

总共22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法规:
===============================
声明:本法规由《法律图书馆》网站
(http://www.law-lib.com)免费提供.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请与正式出版物或发文原件核对后使用。
===============================
手机法律图书馆>>导航>>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