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档案管理办法
(2024年7月30日经国家档案局局务会会议审议通过 2024年9月14日国家档案局令第22号公布 自2024年11月1日起施行)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机构及其职责
第三章 电子文件整理与归档
第四章 电子档案移交与接收
第五章 电子档案保管与处置
第六章 电子档案开放与利用
第七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电子档案管理,确保电子档案真实、完整、可用、安全,促进档案工作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人民群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档案馆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以下简称组织机构)的电子档案管理,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电子档案,是指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在履行法定职责或者处理事务过程中,通过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形成、办理、传输、存储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并归档保存的各种信息记录。
第三条 组织机构应当确保电子档案符合下列要求:
(一)来源可靠。由合法、明确的形成者,在履行法定职责或者处理事务活动中产生,形成者、形成活动、形成时间可确认,形成、办理、整理、归档、保管、移交等系统安全可靠。
(二)程序规范。全过程管理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标准规范的规定,并且准确记录、可追溯。
(三)要素合规。内容、结构、背景信息和管理过程信息等构成要素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范要求。
电子档案与传统载体档案具有同等效力,可以以电子形式作为凭证使用。
第四条 组织机构应当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建立管理机制、制度规范、安全措施、人才队伍,满足电子档案管理需求。
第五条 组织机构应当加强电子档案全过程管理,确保承载形成、整理、归档、移交、接收、保管、处置、利用等各业务环节的应用系统之间相互衔接,并且持续进行元数据采集、维护等活动,完整记录电子档案管理过程。
第六条 组织机构应当积极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提升电子档案管理水平。
第七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加强各类电子文件收集、归档工作,保障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应归尽归,并按规定移交档案馆。档案馆应当提升接收和管理各类电子档案的能力,保障电子档案应收尽收。
第八条 电子档案管理的全过程应当符合国家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保密管理、密码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确保电子档案的安全。
第二章 机构及其职责
第九条 国家档案主管部门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监督指导全国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研究制定政策制度,建立健全标准规范体系,推进电子档案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推动电子档案全过程管理能力评估。
县级以上地方档案主管部门监督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电子档案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将电子档案管理纳入档案工作范围,并监督指导所属企业事业单位、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等的电子档案管理工作。
第十条 按照国家规定应当形成档案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确定管理电子档案的机构或者人员,将电子档案管理纳入档案工作责任制,纳入本单位信息化建设规划等,建立健全电子档案管理制度和规范,配备满足电子档案管理需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
(二)协调档案、文秘、业务、信息化、保密等职能部门共同推进电子档案管理,加强办公自动化系统、业务系统归档功能建设;
(三)电子文件形成部门负责本部门电子文件的收集、整理、归档等工作;
(四)管理电子档案的机构或人员负责本单位电子档案的管理,监督指导各部门电子文件的形成、收集、整理以及归档等工作,按照有关规定向档案馆移交电子档案。
第十一条 档案馆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建设满足电子档案长期保存和安全管理需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
(二)收集、保管和提供利用本馆分管范围内的电子档案;
(三)建立健全本馆电子档案管理制度和规范。
第十二条 档案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与本行政区域有关信息化建设、电子政务建设、电子文件管理、数据管理、密码管理、保密管理等主管部门的工作协同,共同推进电子档案管理工作。
第十三条 组织机构应当支持电子档案管理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参加业务培训,电子档案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第三章 电子文件整理与归档
第十四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规定,确定本单位电子文件归档范围和电子档案保管期限、电子档案分类方案,并纳入本单位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档案分类方案进行管理。
第十五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形成、办理、传输、存储属于归档范围的电子文件,保证电子文件真实、完整、可用、安全,确保电子档案符合本办法第三条规定。
总共3页 1
[2] [3] 下一页
相关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