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正文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工作要点的通知(2)

(九)加强未来产业标准建设。开展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先进计算、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等标准研究。

(十)加强产业基础标准建设。加快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网络与数据安全、无线电、质量与可靠性、制造业中试、科技服务业等标准研制。

三、以标准支撑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十一)加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标准建设。建立健全两化融合及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围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重点标准清单开展产业链数字化场景、数字化研发仿真、数字化生产制造、数字化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数字园区、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分类分级等标准研制。

(十二)加强制造业网络化协同标准建设。加快构建算力基础设施标准体系,强化算力互联互通、算力资源池、算力平台等标准建设。推进5G+工业互联网、移动物联网、IPv6/IPv6+、网络管理智能体、面向应用的端到端网络质量评测等标准研制。开展高速传输、全光一体交换、接入升级的光通信网络标准制修订。

(十三)加强制造业智能化赋能标准建设。落实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加强人工智能参考架构、测试评估等基础共性标准研制,加快数据服务、智能芯片、智能传感器、计算设备、算力中心等基础支撑标准研制,推进大模型、人机混合增强智能、具身智能等关键技术标准研制,加快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在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等重点行业应用标准的研制。落实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持续推进细分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智能工厂、智能装备、智慧供应链、智能制造新模式等关键技术领域标准制修订。扩大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标准贯标范围,推进智能制造典型场景、系统解决方案标准优化提升,推进标准应用试点建设。

四、以标准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

(十四)加强碳管理标准建设。落实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全方位布局温室气体相关标准,涵盖基础通用、核算核查、技术装备、监测以及管理评价等关键方面。开展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的制修订,研制碳达峰碳中和计量技术规范。制定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等标准。

(十五)加强绿色制造标准建设。制修订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评价通则以及绿色设计技术规范等标准,分行业修订绿色工厂评价标准。

(十六)加强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标准建设。加快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污染物防治等领域标准制定,推动重点用水行业用水定额、节水型企业(园区)等标准制修订,开展节水工艺、技术及装备标准研制,加快环保装备、重点产品有害物质管控等标准制定。

五、以标准筑牢产业发展安全底线

(十七)编制强制性国家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按照“当强则强、应强尽强”的原则,围绕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安全生产、行业管理等方面,编制《工业和信息化强制性国家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强化强制性标准工作的统筹推进,进一步明确强制性国家标准体系的框架结构、项目规划和进度安排。

(十八)加强强制性国家标准制定和实施。加快推动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新能源汽车、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儿童手表等强制性国家标准制定,按照工作台账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和跟踪评估。加强关键技术指标的试验验证,提升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先进性和适用性。指导有关行业协会、标准化组织和专业机构开展强制性国家标准宣贯和实施统计分析,实现标准制定、实施和信息反馈闭环管理。

六、以标准促进产业全球化发展


(十九)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制定。聚焦工业和信息化全行业各领域,支持国内企事业单位参与国际电信联盟(ITU)、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联合国世界车辆法规协调论坛(WP.29)活动,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贡献中国技术方案,与全球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树立国际标准,促进产业全球化发展。

(二十)推进ITU—T标准国际化建设。推动2024年世界电信标准化全会(WTSA—24)成果在国内落地,结合全会通过的人工智能、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网络安全等决议,全面参与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部门(ITU—T)新研究期(2025—2028年)国际标准建设。研究建立我国ITU—T管理制度体系,加强对研究组管理层中国任职专家的管理、监督和考核评价。进一步加强ITU—T国际标准文稿国内审查力度,着力提升中国文稿的质量水平。

(二十一)提升国内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组织工业和信息化国际标准对标达标行动,开展国际标准的转化评估分析,加快转化先进适用的国际标准,推进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体系兼容。对国际标准转化率低于80%的行业和领域,建立督查台账、制定提升措施,加快国际标准转化。

七、提升行业治理现代化水平

(二十二)加强各类型标准制定。在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以及满足经济社会管理基本需要等领域,加快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重点制定基础共性以及与强制性国家标准配套的推荐性国家标准。加强关键技术、先进工艺、试验方法、重要产品和典型应用等行业标准研制。鼓励社会团体快速响应技术创新需求,自主制定团体标准。

总共3页  [1] 2 [3]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法规:
===============================
声明:本法规由《法律图书馆》网站
(http://www.law-lib.com)免费提供.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请与正式出版物或发文原件核对后使用。
===============================
手机法律图书馆>>导航>>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