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水上交通安全管理规定
(2025年3月4日八届第58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2025年4月14日清远市人民政府令第8号公布现予公布,自2025年7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了加强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维护水上交通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北江干(支)流、湖泊、水库等水域从事航行、停泊、作业以及应急搜寻救助等与水上交通安全有关的活动,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水上交通安全管理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便群众、依法管理的原则,实施综合治理与数智管理,保障水上交通安全、有序、畅通。
第四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本行政区域内水上交通安全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水上交通安全管理责任制和应急搜寻救助机制,统筹和协调解决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加强水上交通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和监管能力建设,落实人员、装备以及相应经费,保障应急搜寻救助工作正常开展。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对本辖区内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履行下列职责:
(一)建立健全各类船舶(依法核准经营的船舶除外)、浮动设施安全管理责任制;
(二)落实渡口、渡船、船员、乘客定额的安全管理责任制;
(三)落实船舶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专门人员;
(四)建立健全各类水上民俗活动的安全管理责任制;
(五)督促船舶所有人、经营人和船员遵守有关水上交通安全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第五条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水路运输管理工作和港口行政管理工作。
海事管理机构负责本市内河通航水域的水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河道管理范围内影响河势稳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妨碍河道行洪的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内的渔业船舶、休闲渔船实施安全监督管理,负责渔业船员的管理工作。
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水上体育赛事、水上户外运动项目赛事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旅游景区水上旅游项目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工信、公安、生态环境、应急管理、城市园林、林业、气象和航道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第六条 从事与水上交通安全有关活动的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应当落实水上交通安全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水上交通安全责任制度和措施。
第七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水上交通安全治理数字化建设,提升船舶管理、通航保障、水上搜救等方面的智能化、精准化、协同化水平。
第八条 船舶、浮动设施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检验、登记,取得船舶检验、登记等证书。
体育运动船艇、渔业船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其主管部门申请登记。
乡镇自用船舶应当由船舶所有人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办理造册、统一管理。
船舶、浮动设施应当保持连续符合检验技术规范规定的技术状态,并保证适于安全航行、停泊或者从事有关活动的状态。
第九条 船舶航行、作业期间,舱面人员进行临水作业时应当规范穿着救生衣。
开敞式船(艇、筏)航行时,船(艇、筏)上人员应当按规定穿着救生衣。
渔业船舶航行、临水作业时,船上人员应当规范穿着救生衣。
第十条 乡镇自用船舶不得从事渔业捕捞、休闲渔业、客(渡)运和营业性运输等经营性活动。
第十一条 行政机关依法查封、扣押的船舶或者浮动设施,由实施的行政机关承担其查封、扣押期间的安全与防污染管理责任。
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设置船舶保管场。船舶保管场应当合理保障被依法查封、扣押船舶的保管需求。
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探索建立船舶保管场,提供社会化船舶保管服务。
第十二条 长期闲置船舶的所有人、管理人应当落实船舶安全与防污染管理责任,不得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妨碍河道行洪或者影响航道通航。
第十三条 鼓励购置、使用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船舶,并支持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船舶的所有人、经营人或者管理人应当制定安全和防污染管理制度,加强对设备等动力系统和船舶消防系统的检查维护,对船员开展设备操作、安全知识和应急处置等专业培训,制定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
清洁能源船舶进行燃料加注,应当在具备作业条件的地点,由具备资质的燃料加注单位按照有关安全与防污染操作规程开展加注作业,并按规定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作业信息。
第十四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本行政区域内渡口渡船的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渡口渡船安全管理责任制,定期对现有渡口的运力需求进行评估,依法设置或者撤销渡口。
第十五条 渡口运营人应当建立健全渡运安全管理制度,严格落实车客分离和停渡工作制度。遇有洪水或者大风、大雾、暴雨等恶劣天气危及渡运安全时,渡口应当暂停渡运,并及时向公众发布停渡通告。
总共3页 1
[2] [3] 下一页
相关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