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正文
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2)

第九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指导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提高公众餐桌污染防范和治理意识,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

第二章 农产品产地

第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农村、海洋与渔业、林业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主管部门制定农产品产地安全监测计划,在下列地区设立农产品产地监测点,定期开展农产品产地安全调查、监测和评价工作:

(一)工矿企业周边的农产品生产区;

(二)污水灌溉区;

(三)大中城市郊区农产品生产区;

(四)重要农产品生产区;

(五)基本水产养殖区;

(六)其他需要监测的区域。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推进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建设,改善农产品生产条件。

鼓励社会力量对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资金和技术投入。

第十二条 农药、肥料、农用薄膜等农业投入品的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回收并妥善处置包装物和废弃物,畜禽养殖者应当按照规定对畜禽粪污进行分类收集、资源化利用或者交由有处置能力的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置,防止对农产品产地造成污染。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实际,组织建立布局合理的农用薄膜、农药包装等废弃物回收网络,并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在本行政区域内全面推进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农村、海洋与渔业、林业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主管部门按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根据农产品品种特性和产地安全调查、监测、评价结果,依照土壤污染防治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提出划定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的建议,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向社会公布。

对依法划定为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的,县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海洋与渔业、林业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设置标示牌,标明禁止生产区域的地点、四至范围、面积、禁止生产的农产品种类、主要污染物种类、批准单位、立牌日期等内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损毁标示牌或者变更标示牌内容。

因污染被划定为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给农产品生产者造成损失的,由污染责任人依法予以赔偿;污染责任人无法确定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给予适当补偿。

农业农村、海洋与渔业、林业主管部门发现农产品问题可能涉及环境污染或者生态破坏的,应当及时通报生态环境主管部门。

第十四条 农产品产地污染责任人负有实施农产品产地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的义务。

因发生污染事故,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农产品产地污染的,污染责任人应当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并立即向农业农村、海洋与渔业、林业和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部门应当立即进行调查处理,并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对发生的重大环境事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

污染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相关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立即采取控制措施,防止污染扩大。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农产品产地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修复活动应当优先采取不影响农业生产、不降低生产功能的修复措施,阻断或者减少污染物进入农作物食用部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第三章 农产品生产

第十五条 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标准化主管部门应当支持保障农产品质量所急需的地方标准项目立项。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农村、海洋与渔业、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和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并加强宣传、培训、指导、推广,提升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

第十七条 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办理市场主体登记的家庭农场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应当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按照农产品生产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规范生产、服务。

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等应当及时为其成员提供生产技术服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

第十八条 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办理市场主体登记的家庭农场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应当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制度,如实记载下列事项:

(一)农产品的名称、品种、规模;

(二)使用农业投入品的名称、来源、用法、用量和使用、停用日期;

(三)动物疫病、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和防治情况;

(四)收获、屠宰或者捕捞的数量和日期。

农产品生产记录应当至少保存二年。禁止伪造、变造农产品生产记录。

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办理市场主体登记的家庭农场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采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生产销售台账,采集、留存生产记录、购销记录等生产经营信息。

总共5页  [1] 2 [3] [4] [5]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法规:
===============================
声明:本法规由《法律图书馆》网站
(http://www.law-lib.com)免费提供.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请与正式出版物或发文原件核对后使用。
===============================
手机法律图书馆>>导航>>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