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制造业计量创新发展的意见(2)
(七)创新计量服务模式
支持制造业高水平计量校准技术服务机构、专业计量站、校准实验室以及其他从事计量工作的有关单位等(以下统称计量机构)开展计量器具研制、检定、校准、维修、咨询、培训等“一站式”服务,为企业提升精密测量水平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强化采用校准的方式,保证产品设计、研发、生产、试验、使用全过程的量值准确。鼓励计量机构创新服务模式,采取驻厂、驻园区等多种形式就近就地提供计量校准服务。
(八)强化计量检定服务
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宣传,督促制造业领域落实好企事业单位使用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具和列入强制检定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依法进行检定,未按照规定申请检定或者检定不合格的,不得使用。计量检定必须执行计量检定规程。计量检定工作应当按照经济合理的原则,就地就近进行。
(九)建设计量技术服务机构
系统布局制造业高水平计量校准技术服务机构建设,面向制造业需求开展计量技术攻关、高端计量器具和标准物质研制、计量技术规范制修订等。鼓励符合条件的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制造业高水平计量校准技术服务机构。加强制造业高水平计量校准技术服务机构服务效能评估,确保规范运行、高效发展。
(十)健全先进计量服务体系
推动制造业高水平计量校准技术服务机构、专业计量站和校准实验室共同构建高效服务网络,运用“互联网+计量”的模式提高服务效率。鼓励计量机构“随企出海”,支撑我国制造业全球布局。鼓励计量机构多元化发展,开展标准验证与检测、计量检测、试验验证、产业信息、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等公共服务。
四、推进制造业计量创新升级
(十一)健全先进的计量管理
组织开展企业计量管理培训,引导企业将计量管理要求纳入企业管理体系,推动计量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协同发展。鼓励企业通过提升计量能力实现降本增效提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对计量管理存在短板弱项的企业加强指导并敦促完善。强化仪器设备溯源性要求,梳理试验和生产过程关键参数测量方法和测量程序,建立必要的计量标准装置,合理利用社会化服务能力,保证仪器设备的量值准确可靠、溯源有据。
(十二)推动计量高端化发展
鼓励区域性、中小型计量机构做大做强,推动制造业计量集聚发展,建立一流的服务理念和管理模式,升级服务品质。鼓励运用先进技术和理论创新服务模式,拓展高附加值计量服务,高效响应并精准实现企业精密测量需求。加强高准确度和高可靠性计量器具、标准物质等产品高效供给,加快计量技术规范高质量迭代,提升计量技术水平。
(十三)促进计量智能化转型
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在制造业计量领域的应用,加大计量标准装置、计量服务的数智化改造力度,优化校准方式和管理模式。推进制造业计量数字化,研究建立制造业计量数据库,加强计量数据的智能化采集、分析与应用,建设重点产业链计量和标准能力提升公共服务平台。推进计量资源的网络化连接,推动计量数据共享,实现计量与制造过程、产品质量管控一体化,提升制造业计量网络化服务能力。
(十四)推进计量绿色化升级
将制造业计量与工业绿色低碳安全同步推进,全面推广低能耗、低排放的计量器具和标准物质,广泛推行电子证书,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引导仪器仪表企业建设绿色生产线,开展能源和污染物全过程动态监测、精准控制和优化管理,提升资源利用水平。研究碳计量技术,探索“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碳计量体系,为国家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支撑。
五、强化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
加强政策协同,落实好现有支持制造业计量的政策措施,在相关国家重大专项实施中强化制造业计量任务。引导地方发挥特色优势,制定有效的落实举措。组织实施制造业技术基础提升专项,提前部署一批前沿计量技术研究和计量器具等预先性研究项目。推动自主计量器具和标准物质纳入首台(套)相关目录,发挥好首台(套)保险补偿试点政策作用。
(二)增加资源投入
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支持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对计量机构的融资支持力度。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鼓励早期投资、创业投资加大对制造业计量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资本投入。支持符合条件的计量机构上市融资。健全激励企业增加计量投入的普惠性政策体系,对企业新购置的计量器具,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三)注重行业指导
充分发挥行业计量技术委员会的作用,加强行业计量现状调查研究和发展趋势分析,及时反映企业计量诉求和行业计量共性问题。支持开展制造业计量技术专题研讨,引导会员单位参与行业计量技术规范制定、推广应用。推动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创新载体与行业协会加强沟通交流,在信息发布、技术对接、研讨交流、人才培训等方面共同推动制造业计量协同发展。
总共3页
[1] 2
[3]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