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条例
达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达州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条例》的决定
(2024年10月31日达州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 2024年12月4日四川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批准)
达州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决定对《达州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条例》作如下修改。
一、将第一条修改为:“为了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维护传统村落风貌,继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四川省城乡规划条例》、《四川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达州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二、将第三条修改为:“本条例所称传统村落是指形成年代久远,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能较完整体现传统风貌和地域文化特色,并列入达州市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院落)。”
三、将第四条修改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应当坚持政府引导、村民自主、社会参与,遵循规划先行、整体保护、活态传承、合理利用、促进发展的原则。”
四、将第五条修改为:“传统村落规划范围内的传统建(构)筑物所有权人应当按照本条例规定承担传统建(构)筑物的保护责任。
“传统建(构)筑物所有权人可以与实际使用人或者代管人约定保护责任,但是不得以此为由拒不承担保护责任。”
五、将第六条修改为:“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工作的领导,将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国土空间规划,建立市级传统村落名录和保护与利用协调机制,加大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投入和扶持,将规划编制、日常管理、修缮维护和风貌打造等所需资金纳入本级年度预算。”
六、将第七条修改为:“市、县级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管理等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本条例。
“市、县级人民政府文化(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对传统村落规划范围内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市、县级人民政府发展改革、公安、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自然资源规划、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农业农村、林业、旅游等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相关工作。”
七、将第九条修改为:“市、县级人民政府对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八、将第十条第二款修改为:“市人民政府设立市级传统村落认定专家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评审委员会),专家评审委员会由建筑、规划、历史、文化、文物、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领域具有较高水平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专业人士组成,负责传统村落的评审工作,提出评审意见。”
九、将第十一条修改为:“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具备下列两项以上条件的,可以申报为市级传统村落:
(一)1949年10月1日以前建成,传统建筑集中连片分布,或者有较为完整的传统院落结构,或者传统建筑总量超过村落建筑总量三分之一以上,建筑主体结构及风貌基本保存完好,使用功能基本保存齐全,建筑的造型、结构、材料和装饰具有典型地域或者民族特色;
(二)村落主体形成年代久远,村落选址、规划和建造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地形地貌、山川水系、街巷空间、格局形态等保存基本完整,清晰体现原有选址理念。
(三)历史文化积淀较为深厚,拥有民族特色或者地域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传承形势良好,至今仍活态延续,或者拥有比较丰富且较为集中的文物古迹。”
十、将第十三条修改为:“申报市级传统村落,由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县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由县级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向市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市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应当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评审通过且依法公示无异议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对符合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条件的村落,乡(镇)人民政府未申报的,县级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可以提出申报建议;乡(镇)人民政府自收到申报建议之日起一年内无正当理由仍不申报的,县级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可以直接按照本条第一款的规定报送审批。
“已批准的市级传统村落按照国家、省规定的程序与条件,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
十一、将第十五条修改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主动提出申请,退出市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一)因不可抗力导致传统村落严重损毁且无法恢复原状,失去保护价值的;
(二)因保护不力造成传统村落破坏严重,失去保护价值的。
总共6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相关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