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正文
辽阳市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3)

(三)工程完工后,由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管房单位及相关业主代表实施工程项目验收,验收合格后凭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单,到维修资金管理机构办理资金结算手续,并提供下列材料:

1.业主委员会决议或业主书面意见书。

2.委托施工合同书。

3.维修工程决算书。

4.维修资金管理机构指定的其他材料。

维修资金管理机构自受理结算手续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对申请列支项目进行审核,检查验收工程项目并审核工程决算,将应划拨资金划转至工程项目申请单位或施工单位,并在项目涉及范围内业主个人分户账中列支。

第二十七条 需要对工程项目的必要性进行鉴定及工程决算进行审价的,可委托专业机构进行鉴定和审价并出具报告,费用计入本次工程成本。

第二十八条 发生危及房屋安全等紧急情况,需要立即对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进行维修和更新、改造的,按照以下规定使用住宅专项维修资金:

(一)已实施物业管理的,由物业服务企业预先垫付维修费用,并到维修资金管理机构登记备案。

(二)未实施物业管理但有管房单位的,由管房单位预先垫付维修费用,并到维修资金管理机构登记备案。

(三)未实施物业管理也没有管房单位的,经市维修资金管理机构核准后,可先从专项维修资金净收益中预先垫付。

(四)工程项目竣工后,经市维修资金管理机构核准并报市维修资金主管部门审批后,在项目涉及范围内业主分户账中列支。

本条所称的紧急情况一般包括:

1.屋面防水损坏造成渗漏影响业主正常生活的。

2.下水管线堵塞、出户井污水外溢影响业主正常生活的。

3.电梯故障危及人身安全的。

4.楼体外墙面(含屋檐、阳台)鼓裂有脱落危险的。

5.消防系统出现功能障碍或部分设备、部件损坏严重,消防管理部门要求对消防设施设备维修和更新、改造的。

6.其他危及房屋安全,影响业主正常生活的。

第二十九条 发生本办法第二十八条情况后,在2个工作日内未按规定实施维修和更新、改造的,统一由维修资金主管部门组织代修,维修费用可直接从相关业主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分户账中列支。

第三十条 下列费用不得从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中列支:

(一)依法依规应当由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承担的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和更新、改造费用。

(二)依法依规应当由相关单位承担的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通讯、有线电视等管线和设施设备的维修、养护费用。

(三)应当由当事人承担的,因人为损坏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所需的修复费用。

(四)根据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应当由物业服务企业承担的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和养护费用。

第三十一条 下列资金应当转入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滚存使用:

(一)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自存入专户之日起,按照国家规定的城乡居民活期存款利率计取利息。

(二)利用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进行经营的所得收益,但业主大会另有决定的除外。

(三)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报废后回收的残值。

第三十二条 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应当依法接受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

第三十三条 房屋所有权转让时,房屋出让人应当向受让人说明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交存和结余情况并出具有效证明,该房屋分户账中结余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随房屋所有权同时过户,原业主交存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账面余额,由房屋受让人向出让人支付。如房屋转让合同或者转让当事人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房屋受让人持房屋权属证书、房屋交易审批手续、双方身份证和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收据到维修资金管理机构办理业主个人分户账过户手续。

第三十四条 因房屋拆迁或者其他原因造成房屋灭失的,按照以下规定返还住宅专项维修资金:

(一)业主交存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分户账余额返还业主。

业主可持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专用收据、业主身份证、房屋所有权证书、产权灭籍证明和动迁协议书等相关材料办理退还手续。

(二)售房单位交存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账面余额返还公有住房售房单位,公有住房售房单位不存在的,按照公有住房售房单位财务隶属关系,上缴同级财政。

第三十五条 维修资金管理机构及业主委员会每年一次与专户管理银行核对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账目,并向业主、公有住房售房单位公布下列情况:

(一)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交存、使用、增值收益和结存的总额。

(二)发生列支的项目、费用和分摊情况。

(三)业主、公有住房售房单位分户账中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交存、使用、增值收益和结存的金额。

(四)其他有关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使用和管理的情况。

业主、公有住房售房单位对公布的情况有异议的,可以根据要求复核。

第三十六条 专户管理银行每年至少一次向维修资金管理机构及业主委员会发送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对账单。

总共4页  [1] [2] 3 [4]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法规:
===============================
声明:本法规由《法律图书馆》网站
(http://www.law-lib.com)免费提供.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请与正式出版物或发文原件核对后使用。
===============================
手机法律图书馆>>导航>>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