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正文
最高检发布检察机关刑事抗诉典型案例
检察机关刑事抗诉典型案例

案例1

刘某故意伤害二审抗诉案

【基本案情】

被告人刘某,男,1971年11月出生,某老年公寓实际经营人。

被害人尚某,男,1983年8月出生,殁年34岁。

刘某与尚某素有纠葛,2016年12月4日早上7时许,尚某来到刘某经营的某老年公寓找刘某时,遭到保安任某、宋某(均另案审理)的阻拦。在刘某的授意下,任某、宋某驾车强行将尚某带至一废弃房屋内,殴打尚某。期间,任某把刘某接到该房屋内。当日14时40分许,三人驾车将尚某带至刘某经营的停车场,刘某用钥匙打开停车场的一间休息室屋门,任某、宋某将尚某拖入休息室内,用铁链将尚某的双手拴住,轮番持木棍殴打尚某。期间刘某多次进出该屋,后驾车离开。18时许,刘某驾车返回,在查看尚某伤势后交由任某、宋某处置。任某、宋某将尚某抛至附近便道上,驾车逃离。路人发现尚某后报警并将其送医救治。同年12月18日,尚某因受钝性外力作用致体表大面积软组织挫伤造成挤压综合征,经抢救无效死亡。案发后,刘某潜逃。

2018年8月9日河北省邯郸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任某、宋某均以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四年。同年11月24日,刘某归案,但拒不认罪。2019年9月23日,邯郸市人民检察院以刘某犯故意伤害罪向邯郸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邯郸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开庭审理,认为本案中的监控视频未能直接证明刘某的授意、指使行为,被告人供述及证人证言的部分内容前后不一致,影响对确证事实的认定,检察机关提交用以证明刘某故意伤害罪的证据尚未达到确实充分且能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程度。2020年5月19日,邯郸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刘某无罪。

【检察机关履职过程】

(一)提出和支持抗诉

2020年5月29日,邯郸市人民检察院以一审判决认定事实、采信证据错误,适用法律不当为由提出抗诉。2021年2月21日,河北省人民检察院支持抗诉。

(二)抗诉意见和理由

检察机关认为,一审法院采信证据不全面,忽视有利于指控犯罪的证据的认定,认为证实刘某构成故意伤害罪的证据不够确实充分,据此宣告刘某无罪的判决确有错误。全案证据足以证实刘某具有伤害的主观故意和客观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具体理由如下:

1. 一审判决未采信认定刘某犯罪的部分关键证据。一是判决书未采信证实刘某有罪的部分关键证人证言。证人贺某(被害人母亲)、曹某(被害人女朋友)二人均证实在尚某住院救治期间,听尚某说系刘某让人对其实施的殴打,该证言系被害人临终前一段时间对其母亲、女友表明被刘某主使殴打,且与在案其他证据可以印证。二是在任某、宋某故意伤害案中,侦查阶段宋某明确供称系刘某指使其与任某殴打尚某,并表明之前未如实供述原因为刘某教唆和任某威胁;而法庭审理阶段,宋某当庭否认刘某授意其殴打尚某,但其未能对改变供述的原因作出合理解释,且改变后的供述与在案证据存在矛盾。法院在对任某、宋某故意伤害案判决中,综合全案证据,采信了宋某所作的受刘某指使犯罪的供述,但在刘某故意伤害案中,仅以宋某供述前后不一致为由,未采信刘某授意、指使犯罪的有关供述,属采信证据错误。

2. 在案证明刘某授意、指使任某、宋某殴打伤害尚某的证据能够形成完整证据链。一是刘某有犯罪动机。尚某曾为刘某承包工程提供帮助,后多次向刘某借钱不还,且经常半夜打电话骚扰刘某,刘某因此对尚某心生怨恨。案发前刘某曾两次带人殴打尚某,并造成尚某肋骨骨折。而任某、宋某仅是老年公寓的保安,与尚某之间无纠纷,且并未参与之前殴打尚某的行为,缺乏故意伤害尚某的犯罪动机。二是监控录像、证人证言等证据能够证明刘某指使任某、宋某伤害尚某的事实。挟持尚某的车辆及实施殴打行为的场所系刘某提供。监控录像显示刘某目睹任某、宋某将尚某和作案工具带入休息室内。尚某在休息室被殴打期间,刘某进入休息室6次,共停留约10分钟,7次在休息室外与任某、宋某交谈。三是案发后刘某潜逃及赔偿被害方巨额钱款的行为不合常理。案发后,刘某潜逃近两年,直至任某、宋某故意伤害案判决生效三个月后才到案,并辩称自己与本案无关。刘某拒不供认指使任某、宋某实施故意伤害的事实,长期潜逃,但却在任某、宋某故意伤害案审理期间,让亲属拿出200万元赔偿被害方,违背常理。

(三)抗诉结果

2022年6月28日,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二审判决,采纳抗诉意见,以故意伤害罪改判刘某有期徒刑十五年。本案一、二审过程中,省、市两级检察院主管副检察长均列席了法院审判委员会会议,充分阐释检察机关的抗诉意见及理由,就案件争议问题进行重点阐述,促进检法机关形成共识。

【典型意义】

(一)对“零口供”案件,要加强证据综合分析论证,着力构建以证据为中心的刑事指控体系。在被告人未供述,同案犯之间建立攻守同盟为被告人脱罪的情况下,人民检察院要强化全案证据的综合审查,立足相互印证,形成完整的证明体系。一是以客观性证据为中心,注意及时收集、固定监控视频、通话记录等容易灭失的关键证据,通过客观性证据锁定被告人与犯罪事实的时空关联。二是综合审查证人证言等其他在案证据,对被告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关系、同案犯与被害人之间的关系、案件起因等进行审查,证明被告人的犯罪动机以及同案犯听命于被告人的事实。三是审查被告人的无罪辩解有无其他证据印证,是否能够采信。通过双向、多向印证,环环相扣,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准确认定被告人犯罪事实,做到精准有力指控。

总共13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相关法规:
===============================
声明:本法规由《法律图书馆》网站
(http://www.law-lib.com)免费提供.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请与正式出版物或发文原件核对后使用。
===============================
手机法律图书馆>>导航>>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