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正文
最高检发布生态环境检察典型案例(5)

【检察履职情况】

中山市人民检察院在履职中发现某废品收购站环境违法行政处罚案线索,依照同级监督原则,将线索交由中山市第一市区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中山一区检)办理。中山一区检在审查中发现在涉案企业通过注销登记的方式逃避行政处罚的情况下,行政机关依法变更被执行人主体后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但中山市第一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中山一法院)以主体不适格为由错误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定。中山一区检经线索审查发现此类违法情形并非个别现象,于是研发构建涉企业注销行政非诉执行类案监督模型。依托该模型,检察机关调取了相关行政非诉执行案件数据、行政处罚数据及企业注销数据,通过对比,挖掘出中山一法院在执行活动中可能存在违法、错误情形的25宗案件线索。

中山一区检向中山一法院调阅了25宗行政非诉执行卷宗,经全面梳理、分析,发现法院存在因适用法律错误,导致对被执行人主体认定出现错误,以及案件受理超期、违法送达等问题。同时发现市生态环境局在多个履职环节存在超期等程序不规范情形。

2022年7月25日,中山一区检向中山一法院发出检察建议,要求法院强化对被执行人的主体审查,确保正确适用法律,避免错误裁判,并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规范行政非诉执行案件受理、送达程序等。8月8日,中山一区检向市生态环境局发出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建议完善规范行政处罚程序。

中山一法院回复全面采纳检察建议内容,采取多项整改措施,对涉个人独资企业等案件出现主体注销情况的,区分企业主体注销时间在行政处罚前和后两类情形,并分别明确两类情形的裁判规范,统一了以往对该类案件裁定标准不一致的问题,并加强执行程序规范化建设,避免同类问题再次发生。

中山市生态环境局回复采纳检察建议,并成立整改工作专班,对全市三年来共计387宗行政处罚案件全面梳理排查并结合实际逐一整改,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执法人员培训、印发执法工作流程等,促进全市生态环境系统规范执法。

为堵塞监管漏洞,2023年5月6日,中山一区检联合中山一法院、司法局、生态环境局、市场监管局、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等部门出台《中山市防范生态环境领域尚未完全履行罚没款的行政处罚决定的企业恶意注销登记工作机制》,打破行政机关信息壁垒,推动实现全市生态环境领域行政处罚信息与企业注销信息数据互通,有效防范被处罚主体通过恶意注销登记等方式逃避行政处罚。经统计,截止2025年8月,中山市生态环境局已依托机制向中山市市场监管局移送“黑名单”23批次,“白名单”25批次,累计限制企业注销585家次,解除企业注销限制313家次。

【典型意义】

环境影响评价是在发展中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塑料、五金、家具等建设项目本身及所处区域,尤其建设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的项目,都会直接影响生态环境的保护,依法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本案中,涉案企业在因未进行环评即开工建设、未经竣工验收合格即投入使用被行政处罚后,却恶意注销企业登记企图逃避行政处罚。检察机关在办理该类行政非诉执行监督案件中,应积极发挥行政检察监督职能作用,一方面,制发检察建议监督法院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强制执行,统一裁判标准,确保生态环境法律制度的正确实施。另一方面,就生态环境行政处罚领域的监管漏洞制发社会治理检察建议,规范环保执法行为,推动六家单位联签机制有效防范企业恶意注销逃避行政处罚行为,凝聚生态保护行政执法与司法联动协作合力,助力实现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环境优化和民生民利保障的有机统一,更好地守住绿水青山。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人民检察院督促整治西江船舶污染行政公益诉讼案

【关键词】

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建议  船舶污染  协同履职  系统治理

【要旨】

多个行政机关对港口码头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设施不完善、建而未用等造成流域水环境污染重大风险问题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人民检察院可以通过检察建议督促负有主要监管职责的行政机关依法全面履职,并与其他相关行政机关协同履职,共同解决公益损害问题。

【基本案情】

西江是珠江主干流,航运总量居中国第二位,西江梧州段处于西江黄金水道的关键节点,船舶来往频繁、总量日益增长,给污染防治带来了巨大压力和挑战。2021—2023年,梧州市辖区年均进出港船舶超过13万艘次,但多个码头船舶污染物收治能力不足,部分码头未配备船舶水污染物接收设施、接收设施长期建而未用、船舶水污染物不能转运处置,致使靠港船舶无法交付船舶污水,造成船舶污染物直排入江重大风险。

【调查和督促履职】

最高人民检察院珠江流域水环境治理公益诉讼专案组到广西调研时发现,藤县赤水港码头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存在建而未用问题,遂将本案线索作为首批重点线索挂牌督办。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梧州市检察院)于2024年6月12日以行政公益诉讼立案调查。

总共10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法规:
===============================
声明:本法规由《法律图书馆》网站
(http://www.law-lib.com)免费提供.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请与正式出版物或发文原件核对后使用。
===============================
手机法律图书馆>>导航>>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