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的通知
工业和信息化部 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印发《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的通知
工信部联电子〔2025〕18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市场监管主管部门:
现将《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工业和信息化部
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2025年8月22日
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
电子信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是稳定工业经济增长、维护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的关键领域。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稳增长摆在首要位置,推动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努力实现工业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制定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强化改革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优供给、扩需求、强创新,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深化产业内生动力,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沉稳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提振产业发展信心。持续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强化产业链供应链枢纽等“硬实力”,加强标准、品牌、生态等“软建设”,保持电子信息制造业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为工业经济稳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提高行业治理能力,尊重市场规律,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坚持做大总量与提升质量相结合,巩固已有产业规模,培育壮大新兴增长点,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坚持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相结合,提升高端供给能力,优化重点领域产业布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坚持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相结合,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嵌入全球电子信息制造业分工体系。
二、主要目标
2025-2026 年,主要预期目标是: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平均增速在7%左右,加上锂电池、光伏及元器件制造等相关领域后电子信息制造业年均营收增速达到5%以上。到2026年,预期实现营收规模和出口比例在41个工业大类中保持首位,5个省份的电子信息制造业营收过万亿,服务器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75英寸及以上彩色电视机国内市场渗透率超过40%,个人计算机、手机向智能化、高端化迈进。
三、工作举措
(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深化构建高质量供给体系
1. 推动电子整机高端化,提升产品供给水平
聚焦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面向行业应用和消费场景,统筹专项资源,持续强化电子产品供给水平。促进人工智能终端迈向更高水平智能创新,推动智能体与终端产品深度融合,制定人工智能终端智能化分级方法和标准,鼓励各地推动人工智能终端创新应用。推动手机、个人计算机、家庭网关设备、视听设备、服务器等整机和零部件迭代升级,持续提升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等计算机外设可靠性,打造新型显示、智能安防、车载计算、智能可穿戴、智慧健康养老、智慧家庭等新兴产品,研发高性能轻量级扩展现实(XR)等新型终端设备,鼓励创新产品形态、提高质量水平、培育高端品牌。加快提升新一代整机装备供给能力,推动5G/6G关键器件、芯片、模块等技术攻关,加强6G技术成果储备。
2. 优化产业布局,改善产业结构
围绕国家区域战略布局和重点产业集聚区,因地制宜推动差异化、特色化有序发展,科学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打造一批国际领先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推动电子信息领域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向世界级迈进。落实《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发挥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引导作用,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在破除“内卷式”竞争中实现光伏等领域高质量发展,依法治理光伏等产品低价竞争。引导地方有序布局光伏、锂电池产业,指导地方梳理产能情况。实施光伏组件、锂电池产品质量管理,深入落实《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等文件,强化与投资、金融、安全等政策联动,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加快研究以强制性国家标准为基础的储能电池产品安全推荐目录。支持协会商会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加强重点行业监测预警和风险提示,有序调整产业规模。
3. 加强上下游对接,提升产业链协同水平
充分发挥产业链“链主”企业和龙头企业“以大带小”、示范带头辐射作用。鼓励中小企业专注细分领域差异化发展,提升产品和服务可靠性。完善电子信息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和创新性中小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等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建立以产业链“链主”企业和龙头企业为中心、中小企业分工配合的多层次企业协作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加快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的消费电子、时空信息等专精特新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鼓励地方定期开展产业链供需对接,用好全国中小企业服务“一张网”,支持深化供应链金融体系,形成大中小微企业常态化、长效化的沟通机制。
总共4页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