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正文
关于印发《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的通知(3)

(三)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1. 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强化撬动作用

加力推进电子信息制造业大规模设备更新、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充分发挥重大项目撬动牵引作用,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编制完善产业链图谱,有序推动先进计算、新型显示、服务器、通信设备、智能硬件等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布局。聚焦行业垂直领域场景,切实推动算力转换为生产力,打造以跨平台计算框架为核心的计算生态,加快对多体系芯片、多类型软件、多元化系统的兼容适用,提升产业生态主导地位。加强CPU、高性能人工智能服务器、软硬件协同等攻关力度,开展人工智能芯片与大模型适应性测试。适度超前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各地已建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水平,强化服务器、芯片和关键模块的兼容适配。

2. 强化集成攻关,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坚定不移推动“国货国用”,持续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加大对产业链关键企业的政策支持,提高企业根植性,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通过集成应用牵引,提高系统整体能力,提升元器件、零部件等产品可靠性、安全性。强化计算等领域芯片、零部件、整机系统等研发应用和配套适配。推进高精度、低功耗、低成本、高集成度北斗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推动研制智能工控计算机、工业智能相机、中大型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等关键工控设备系统及操作系统。建立健全重点产品产能预警机制,及时发现潜在供应链断链风险。研究供应链成熟度评估体系,推动完善供应链成熟度评估标准制定、评估管理机制,全面开展服务器、打印机、存储、网络等供应链成熟度评估。部署实施一批产业链质量强链项目,开展质量共性技术攻关,强化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质量支撑。

3. 加强基础技术研究,抢占前沿领域高地

加强电子信息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强化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供给。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相关领域重点专项,持续支持集成电路、先进计算、未来显示、新型工业控制系统等领域科技创新。提升协同攻关效率,支持人工智能、先进存储、三维异构集成芯片、全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方向基础研究。面向光子领域重点环节开展技术攻关,加大对高速光芯片、光电共封等领域的研发投入力度,推动光架构与现有电架构体系生态融合。谋篇布局时空信息产业,一体推进卫星定位、导航、授时、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通信、网络等协同发展,突破多源融合定位、室内外无缝定位、低轨导航增强、自适应抗干扰防欺骗等北斗关键技术。加快网络化、开放化、智能化、协同化的新型工业控制系统和操作系统架构体系研究。加快推动RISC-V产业发展,促进产品技术研发、标准体系建设、应用落地和国际化合作。

4.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

推动创新型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加强企业服务,落实增值税加计抵减等政策。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更多新型研发创新载体,联合高校、科研院所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参与国家科技创新项目等科研攻关。引导技术转移中心专业化市场化发展,探索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方式。培育一批高水平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加快建设国家统一技术交易服务平台。聚焦新兴增量市场,推动一批应用前景明朗的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示范。加快重点领域中试验证平台建设,加强标准、知识产权等行业管理平台和测试验证平台等行业服务平台布局。强化企业能力建设,提高企业竞争力。指导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深度行”活动,促进供需精准对接,持续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

5. 深入推动数字化转型,增强企业竞争力

深入落实《电子信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加快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转、快转、好转,强化电子信息服务化水平,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重构组织运营模式,提升核心竞争力。强化软硬协同,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全行业全链条普及应用,编制重点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场景图谱及要素清单,凝练重点行业应用需求,培育一批面向典型场景的数字化转型通用工具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商。鼓励企业开展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DCMM)评估,加强人工智能高质量数据集建设,探索数据流通激励机制,加快数据要素价值释放。

6. 强化人才资本支撑,夯实要素基础

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为主体,以人才、资本为支撑,打造电子信息制造业一体两翼工作机制。推动产业教育融合,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电子信息领域,实施好“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等国家级重大人才项目。面向产业实际需求,支持重点高校持续强化集成电路等电子信息重点学科建设。指导电子信息产教融合行业组织,梳理电子信息制造业岗位图谱,研究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专业人才评价规范,加强人才趋势预判,强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建立服务平台推动校企人才、科研成果对接。纵深推进产融合作,构建与产业创新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发挥好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产业基金引导作用,国家产融合作平台助企融资纽带作用,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指导耐心智慧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鼓励企业合理兼并重组、转型升级等,促进“募投管退”良性循环。探索建立电子信息产融结合行业组织,根据重点产业链和重点领域发展需求,举办专场活动加强融资对接,鼓励金融机构为重点企业量身定制金融产品,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方案。

总共4页  [1] [2] 3 [4]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法规:
===============================
声明:本法规由《法律图书馆》网站
(http://www.law-lib.com)免费提供.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请与正式出版物或发文原件核对后使用。
===============================
手机法律图书馆>>导航>>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