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4)
第三十六条 装卸、运输可能产生扬尘污染的散装、流体物料的车辆,应当采取密闭或者其他措施防止物料遗撒,并按照规定的时间、路线行驶,清运到指定场所处理。
在人口集中地区存放煤炭、煤矸石、煤渣、煤灰、砂石和灰土等物料,应当采取封闭储存或者覆盖等防尘措施,防止扬尘污染。
第三十七条 裸露地面应当按照下列规定进行绿化或者透水铺装:
(一)待开发的建设用地,由责任单位或者建设单位负责对裸露地面进行覆盖;超过三个月的,应当进行临时绿化或者透水铺装。
(二)市政道路以及河道沿线、公共绿地的裸露地面,分别由市政、水务、园林等主管部门按照规划进行绿化或者透水铺装。
(三)其他裸露地面由使用权人或者管理单位负责进行绿化或者透水铺装,并采取防尘措施。
第三十八条 在省人民政府划定的禁烧区域内,禁止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
禁止在人口集中地区和其他依法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焚烧沥青、油毡、橡胶、塑料、垃圾、皮革、电子废弃物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巡查,发现前两款规定的焚烧行为后及时制止,并按照网格化管理的要求向有关部门报告。
第三十九条 排放油烟的餐饮服务业经营者和单位食堂应当安装和使用油烟净化设施,并定期对油烟净化设施进行清洗维护,保持正常运行,排放的油烟、烟尘等污染物不得超过规定的标准。排放油烟的餐饮服务业经营者和单位食堂应当将油烟通过专用烟道达标排放,不得将油烟通过私挖地沟、下水管道等方式排放,防止对附近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污染。
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对餐饮服务业经营场所的油烟排放状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十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合理布局餐饮服务业。禁止在居民住宅楼、未配套设立专用烟道的商住综合楼以及商住综合楼内与居住层相邻的商业楼层内新建、改建、扩建产生油烟、异味、废气的餐饮服务项目。
第四十一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大气污染防治的需要划定露天烧烤区域和时段并向社会公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禁止区域内为露天烧烤食品提供场地。在禁止区域外露天烧烤食品的餐饮服务业经营者,应当采取油烟净化措施。
第四十二条 从事畜禽养殖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措施对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畜禽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防止排放恶臭气体。
从事屠宰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周边环境受到污染。
第四十三条 建筑装饰装修行业应当推广使用符合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的建筑涂料及产品,减少挥发性有机物排放。
鼓励民用建筑内外墙体涂料使用水性涂料,倡导家庭装修使用水性涂料。
汽车维修企业不得违法从事露天喷涂、补漆等产生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的作业。
第四章 重污染天气应对
第四十四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依据重污染天气预报信息,确定预警等级,并及时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政府网站等主流媒体发出预警;预警情形消失后,应当在主流媒体发出解除预警信息。
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气象等有关部门,建立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机制和会商机制,对大气环境质量进行预报,可能发生重污染天气情况时,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向社会发布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信息。
第四十五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将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纳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制定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建立防范和应急处理机制。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不同污染预警等级,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向社会发布预警信息、公众健康提示,并根据应急需要可以采取下列相应的应急措施:
(一)责令有关企业立即停产或者限产;
(二)限制部分机动车行驶;
(三)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四)停止工地土石方作业和建筑物拆除施工;
(五)停止露天烧烤;
(六)停止幼儿园和学校组织的户外活动;
(七)组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八)国家和省规定的其他应急措施。
有关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根据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的要求编制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操作方案,并按照规定执行相应的应急措施。
第四十六条 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市人民政府的统一要求,将大气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纳入本市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工作体系,适时分析可能发生的大气突发环境事件,提高区域环境风险防范能力。
第四十七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省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积极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调机制,定期协商区域内大气污染防治重大事项,强化区域内合作,建立环境质量信息公开制度和区域内环境质量信息共享机制。
总共5页
[1] [2] [3] 4
[5]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