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正文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 关于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新征程中学共青团工作的意见》的通知(2)

8. 增强美育浸润。广泛开展面向人人的群体性艺术展示交流,结合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和纪念日等开展校园文化节、艺术节、音乐节、戏剧节等活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利用橱窗、展示屏、校园广播、电视台、校园网等校内平台,打造文化艺术展示空间,加强环境育人。上级团委、教育部门要帮助学校引入优质美育资源,线上线下开展公益演出、讲座等各类文化艺术教育。

9. 创新劳动教育。开展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等榜样宣传宣讲。统筹校内外资源,组织中学生参与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养成劳动习惯。加强职业启蒙教育。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中职学生走好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四、加强组织建设,夯实中学共青团组织基础

10. 提升团员先进性。对标“五个模范、五个带头”重要要求,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把好入团质量关。落实好“信仰宗教不能入团,团员不得信仰宗教”要求。加大中学发展团员力度,加强对中职学校的支持。规范团员发展程序,注重培养考察实效。突出“五育并举”,指导各地各校结合实际完善团员先进性评价标准,严防形式主义。持续抓好入团后的教育管理,依规依纪开展不合格团员的组织处置和纪律处分。

11. 夯实基层团组织。推动中学团的代表大会规范召开。巩固班级团支部建设,原则上初中毕业班及以上年级“班班建支部”。深化团支部委员会与班委会一体化运行机制,会同班委会研究决定班级重要事项。以增强有效覆盖为导向,可依托分校分部、宿舍区、学生社团、实习基地、中职学校专业等创新组织设置。加强教职工团组织建设,积极参与和指导学生团组织建设和活动。初中学校团组织加强对少先队工作的指导。

12. 规范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建设。在学校党组织领导下,强化学校团组织对学生会和社团的具体指导,明确职能定位、把握工作方向,开展贴近同学需求、助力全面发展的服务项目。坚持从严治会,规范学生会骨干遴选条件和程序,塑造清新阳光的组织形象。建立健全学生社团注册管理制度,加强对社团活动和社团骨干的指导和管理。支持学术科技、技能培养、文化体育、志愿公益等各类学生社团健康有序发展。

13. 建强中学团校。中学团校承担团前教育、团内培养等任务,每学期至少开展1期集中培训,累计不少于8学时。学校党组织书记担任名誉校长或校长,每学年至少为团校学员讲1次团课。吸纳优秀思政课教师等担任团课教师,授课量纳入课时计算。具备条件的地方,建立校、县、市三级团校培养机制,完善青年政治骨干培养体系。

五、建强骨干队伍,为中学共青团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14. 锤炼团干部政治能力。强化政治培训,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各级中学团干部培训的核心内容。在德育骨干培训等培训体系中扩大中学团干部培训规模。完善任职培训、全员轮训、骨干培训机制,省、市、县级团委每年至少开展1次中学团干部专题培训。探索建设共青团名师工作室,纳入同级教育部门学科名师工作室建设。

15. 选优配强中学团干部。坚持党管干部,落实中学团干部配备管理有关规定,上级团组织加强协管,任免情况报上级教育部门备案。注重选拔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素质过硬、综合素质突出的优秀思政课、党(团)员教师等为校级团组织书记人选。按要求选优配强教职工和学生副书记。探索聘请校内外优秀党(团)员兼任学生团支部(总支)指导员。

16. 完善团干部发展评价激励机制。中学团干部任职年限等同于班主任工作年限,中学团干部获得的共青团荣誉、研究成果,参加的共青团课题,承担的共青团讲座、观摩学习等,与教育部门相关情况同等对待。中学团干部是思政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持在职攻读思政教育相关学科、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推动职称评聘融入思政课、德育、综合实践系列。支持在团属期刊发表优秀研究成果。将工作经验丰富、成绩突出的学校团组织书记列入副校级后备干部培养。加强团干部监督管理,抓好团员发展、评选表彰、学生骨干遴选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监督,锤炼严实作风。

六、强化机制建设,构建党领导下各方共同参与的中学共青团工作格局

17.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党建带团建、队建制度机制,学校党组织每学期专题研究共青团工作不少于1次,党组织书记每学年参加共青团活动不少于2次。建立健全学校党组织负责人分管共青团工作制度,每年与学校团组织书记谈心谈话不少于1次。学校团组织书记一般应当列席或参加学校党组织会议、校长办公会议(校务会议)。落实共青团工作纳入学校党建工作规划、年度评价等相关要求。加强共青团工作经费支持。

18. 压实各级团委责任。省级团委做好统筹协调,细化落实举措,加强分类指导。省、市、县级团委每年要围绕中学生思想政治引领、中学生思想动态、团员队伍及组织建设等开展专题研究,安排专职干部从事中学共青团工作。建立密切联系中学工作机制,各级团委建立直接联系点,定期开展调研走访、工作指导、座谈交流等工作。以市域或县域为单位建立共青团人才、团课、实践资源库,加强赋能支持。

总共3页  [1] 2 [3]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法规:
===============================
声明:本法规由《法律图书馆》网站
(http://www.law-lib.com)免费提供.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请与正式出版物或发文原件核对后使用。
===============================
手机法律图书馆>>导航>>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