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检察技术支持公益诉讼检察典型案例》的通知(5)
案例四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督促整治烧烤店羊肉串掺假行政公益诉讼案
【关键词】
行政公益诉讼 食品安全 以假充真 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 快检初筛 DNA检测 一体化履职
【技术要点】
羊肉串掺假隐蔽性强、常规技术手段难以识别。本案综合运用多重技术手段,通过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锁定线索,运用动物源性快速检测试剂盒初筛固定证据,依托最高检检察技术部门专业设备进行DNA检验。食品中的肉类种属鉴定是传统DNA技术应用领域的进一步拓展,羊肉串等熟食加工过程导致DNA降解程度高,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发提取方法。此外,需通过预实验比对不同试剂盒的基因扩增效率差异,精准优化扩增体系参数。本案对猪、鸡、鸭等多种动物源性成分进行重复检测,最大限度降低假阳性及假阴性风险。
【基本案情】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在履职中发现,外卖平台中某些烧烤店商品页面宣称“百分百纯羊肉”“假一赔百”,但店铺评论中消费者多次反映肉质异常、疑似掺假等问题。该院通过构建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发现大量羊肉串掺假线索,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隐患,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危害社会公共利益。该院以此为切入点,在全区范围开展专项监督行动。随后,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统筹全市16个基层院开展打击羊肉串掺假专项行动,通过行政公益诉讼督促行政机关全面履职,推动行业专项整治。
【技术支持办案情况】
(一)应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动物源性成分快速检测试剂盒破解取证难题。2025年2月,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发现外卖平台烧烤产品存在大量负面评价的情况,通过构建“价格异常+负面评价”多维度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识别羊肉串掺假线索。依据高风险商户分布、档次及平台排行等情况制定取样方案,联合办案组运用动物源性成分快速检测试剂盒对于商圈、外卖平台以及不同档次餐饮场所样本开展现场初筛,快速锁定掺假证据并固定检材,破解取证难题、提升成案效率。
(二)动物源性DNA检验识别掺假,强化证据支撑。熟食加工过程导致DNA降解程度高,常规人源DNA提取方法难以满足羊肉串等熟食中动物源性成分检验需求。此外,不同的试剂盒对同一基因的扩增效率存在差异,影响定性定量准确性。最高检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基于实验仪器、试剂及检材特点,通过大量预实验比对不同试剂的扩增效果,优化适配熟食DNA特征的扩增体系。严格依据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采用多种检测方法交叉验证,对检材中每种动物源性成分进行6次重复检测,最大限度降低假阳性或假阴性风险,确保检验结果科学性和准确性。经检验,送检样品检出猪、鸡、鸭等多种动物源性成分,进一步夯实证据基础。
(三)深化体系化管理机制,激活共享实验室效能。建立全域协同机制,北京市检察机关充分发挥首都区位优势,统筹全市16区同步开展专项监督行动,整合全市技术资源,指派技术骨干参与联合办案组,实现从线索筛查到证据固定的高效衔接。激活共享实验室效能,最高检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统筹调配实验室专业设备资源,组织北京市检察技术人员全程参与检验过程,通过以案代训提升技术人员专业能力,将共享实验室转化为技术能力培育平台。1个月内完成了检验方法开发和全部样品的鉴定工作,提升公益诉讼监督时效。
检察机关通过制发检察建议,推动行政机关开展假劣肉制品专项整治行动,立案查处违法案件9起,罚没17.8万元,移送公安机关立案2件4人,抓获上游犯罪嫌疑人2人。与市场监管、公安部门会签《协同打击治理肉制品掺杂掺假行为工作机制》,督促行业规范经营。
【典型意义】
(一)综合运用多重技术手段破解隐蔽性掺假难题,有效提升线索发现效率和法律监督精准性。针对羊肉串等食品掺假隐蔽性强、传统技术手段难以识别等问题,通过构建大数据模型,综合分析价格异常、消费评价等多维数据,锁定问题线索。通过快检试剂盒实现可疑样本快速筛查与检材固定,提高取样代表性。拓展传统DNA技术应用领域,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建立科学、准确的检验方法。多种技术手段协同应用,确保结果科学可靠,提高线索发现效率与法律监督精准度。
(二)深化新兴领域业务技术融合,发挥体系化管理优势。充分发挥检察机关体制机制优势,横向整合办案资源,纵向贯通技术支撑体系。依托实验室开放共享机制,统筹调配专业仪器设备,实现跨层级、跨区域技术资源的集约化利用。针对新技术应用场景,技术骨干全程参与办案,精准对接业务需求,科学阐述技术路径与应用逻辑。实现技术资源的高效整合,将共享实验室转化为能力建设平台,以案代训,提升检察技术人员专业水平与能力储备。
(三)强化证据科学性,推进司法协同防控食品安全风险。加强标准化与规范化技术应用,从证据采集到检验分析全过程,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通过公益诉讼与刑事司法的有机衔接、协同推进,实现公共利益保护与犯罪打击的双向促进,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食品安全风险。
总共8页
[1] [2] [3] [4] 5
[6] [7] [8]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