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电力建设与保护条例(2)
协商不一致的,按照规划建设在先、兼顾安全和公共利益的原则,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协调解决。未经协商一致,擅自施工造成损害的,由擅自施工的单位承担责任。
电力线路与铁路、公路、航道等公共设施相互跨(穿)越时,除因此产生的必要工程建设改造、迁移和补偿费用外,各方不得收取其他费用。
相关主管部门审批项目时,应当充分考虑电力设施建设与保护需要。对可能影响电力设施安全运行的,相关主管部门应当与发展改革部门协商解决。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综合管廊建设规划与电力相关规划统筹,推动电缆入地。新建、改建、扩建的城市道路应当按照综合管廊建设规划同步配建综合管廊或者配建电缆管沟,并确保与道路建设同步实施。
在管廊已建成投入使用并满足管线入廊相关技术要求的区域,规划入廊或者具备入廊条件的管线应当依规入廊。在以上区域管廊外埋设的既有管线,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和城市建设需要,逐步、有序迁移至管廊内。
第十条 对架空电力线路走廊和地下电缆通道等不改变土地用途的新建电力设施项目和既有管线更新、维护工程,可以根据有关法规的规定实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豁免。
第十一条 架空电力线路走廊(包括杆、塔基础)和地下电缆通道范围内土地的权属和使用性质不变,不实行土地征收,不办理农用地和未利用地转用,不办理土地使用权证。架空电力线路杆、塔基础占用的土地,应当对土地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
按照原地类管理的架空电力线路涉及的点状杆、塔确实难以避让永久基本农田的,应当在不妨碍机械化耕作的前提下,尽可能沿田间道路、沟渠、田坎铺设。铺设方案应当对永久基本农田的不可避让性以及对耕作的影响进行论证,并报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自然资源和规划主管部门备案。
架空电力线路走廊通过林地时,应当依法办理占用林地手续;需要砍伐、清除林地上林木的,应当依法办理林木采伐手续。电力设施建设单位应当依法给予林地、林木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一次性经济补偿。
电力建设项目获得审批、核准或者备案后,发展改革部门应当根据电力设施保护范围的要求,对依法需要确定的电力设施保护范围和电力线路保护区进行公告。在公告明示的电力线路保护区内,突击抢种的植物、抢建的建筑物及其他附着物,需要砍伐或者拆除的,不予补偿;公告前已有的植物、建筑物、构筑物,需要修剪、砍伐或者拆除的,电力设施建设单位应当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并依法办理相关手续。
经济补偿的标准应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二条 供配电设施的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电力相关规划、国土空间详细规划以及国家和本省相关技术规范,与建设项目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
除有工艺或者功能需求外,新建住宅小区和医院、机场、数据中心、学校、通信、供水、供气等防汛防涝重要用户配电房应当建于地面一层及以上,预留外部应急电源接口。新建住宅小区地上配电房对应面积可以免于计入地块容积率;设置在室外的,基底面积不计入建筑密度。
新建住宅小区地下一层地面标高高于当地历史最高洪水位或者因其他客观因素不具备地面设置条件的,配电房可以设置在地下一层,但是应当严格按照国家和本省的有关规定以及技术规范要求,设置防水排涝设施,降低洪涝风险。
新建住宅小区供配电设施应当按标准建设,全省分步骤、分阶段实现住宅小区抄表到户。鼓励用户供配电设施移交供电企业负责专业运维、管理。
第三章 电力设施保护
第十三条 电力设施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应当在下列地点和位置设置安全警示标志:
(一)人口密集地段的架空电力线路杆塔;
(二)人员活动频繁区域的架空电力线路杆塔;
(三)车辆、自走式机械频繁通行地段的架空电力线路杆塔;
(四)电力线路上的变压器平台或者围栏;
(五)变电站、换流站、开闭所、电缆终端站围墙(栏);
(六)城镇繁华地段电力电缆沟盖板;
(七)电力设施附属的输煤、输油、输气、输灰、输水、供热、供冷、供汽的管沟(线);
(八)海底电缆、江河电缆的两岸以及电缆敷设所经海域、河道。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电力设施安全警示标志。
第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下列危害电力线路以及其他电力设施安全的行为:
(一)在变电站围墙外缘三百米、架空电力线路两侧各三百米内放风筝、气球等,或者在变电站围墙外缘一千米、架空电力线路两侧各一千米内燃放“孔明灯”等可能影响电力设施安全的升空物体;
(二)堆砌、填埋、取土导致电力设施埋设深度改变,在架空电力线路下堆砌物体、抬高地面高程、增加建筑物以及构筑物高度导致线路安全距离不足的;
(三)侵入、破坏发电、输电、变电生产计算机信息系统,电力调度信息系统或者电力交易信息系统;
总共6页
[1] 2
[3] [4] [5] [6]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