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地名管理办法
四川省人民政府令
第368号
《四川省地名管理办法》已经2025年10月13日省政府第5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
省长 施小琳
2025年10月22日
四川省地名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地名管理,提升地名管理服务水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产生活和对外交往交流需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根据《地名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四川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四川省行政区域内地名的命名、更名、使用、文化保护及其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地名管理应当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地名管理应当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团结,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
第四条  地名应当保持相对稳定。
地名依法命名后,因行政区划变更、城乡建设、自然变化等原因导致地名名实不符的,应当按照规定及时更名。地名的更名应当按照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规定的程序进行。
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中华历史文脉的地名,一般不得更名。
第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名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地名管理工作协调机制,指导、督促、监督地名管理工作,将所需经费纳入本级预算统筹保障。
第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地名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做好地名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地名方案,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地名方案应当以地名命名为重点,统筹规划地名标志设置、地名文化保护等内容。
地名方案经批准后不得擅自变更。确需调整的,应当按照原程序重新报请批准。
第八条  地名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组成,专名是指地名中为个体地理实体所专有的语词部分,通名是指地名中为同类地理实体所通用的语词部分。
地名命名应当遵循国家有关规定。专名命名应当遵循尊重历史、注重内涵、方便使用的总体原则。通名命名应当如实反映地理实体类别。
通名用字(词)相同,专名用字(词)不同,但读音相同,不视为重名,但应当避免在同一建成区内使用。
第九条  县(市、区)境内的自然地理实体命名、更名,由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县(市、区)人民政府批准。跨行政区划的自然地理实体命名、更名,由所在地人民政府共同提出申请,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条  村(居)民委员会所在地命名、更名,由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经村(居)民会议讨论同意,报县(市、区)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一条  街、路(大道)、巷(里、弄)的命名、更名,由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前款事项,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可以委托市辖区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二条  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住宅区、楼宇的命名、更名,由市、县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征求同级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后批准。
前款事项,设区的市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可以委托市辖区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三条  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交通运输、水利、电力、通信、气象等设施的命名、更名,应当根据情况征求所在地相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意见,由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行政区划、城市公园、自然保护地以及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其他地理实体的命名、更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批准。
第十四条  对于下列情形,审批机关应当广泛听取社会意见:
(一)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中华历史文脉的地名的更名;
(二)城市主干道的命名、更名;
(三)人民群众关注度高的街、路(大道)、巷(里、弄)的更名;
(四)地名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召开听证或者论证会、问卷调查、民意测验等方式进行。
第十五条  地名命名、更名后,由批准机关自批准之日起15日内按照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有关规定报送备案,并将地名信息数据通过国家地名信息库一并报送。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地名,自批准之日起15日内,由同级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向社会公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批准的地名,自按规定报送备案之日起15日内,由同级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向社会公告。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
相关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