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全文
立法阶段法的运行/龙城飞将(6)

  2.《立法法》对我国法律的分类与法律的层级关系

  从立法主体角度,法归结为以下几个类别:

  (1)宪法与法律:立法主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立法内容:法律和法律解释。
 
  (2)行政法规:立法主体:国务院。立法内容:为执行法律的规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事项;宪法第八十九条规定的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的事项。

  (3)地方性法规:立法主体: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立法内容: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需要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作具体规定的事项;属于地方性事务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

  (4)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立法主体: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立法内容: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特点,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但不得违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

  (5)经济特区地方法规:立法主体:经济特区所在地的省、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内容: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授权决定,制定法规,在经济特区范围内实施。

  (6)部门规章:立法主体:国务院各部委、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立法内容: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其规定事项应当属于执行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事项。
  
  (7)地方政府规章:立法主体: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立法内容: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规定需要制定规章的事项;属于本行政区域的具体行政管理事项。

  按照维护法制统一的原则,《立法法》规定了各层级法之间的关系: (1)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2)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3)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4)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5)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6)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依法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自治地方适用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规定。(7)经济特区法规根据授权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经济特区适用经济特区法规的规定。(8)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9)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时,由国务院提出意见:国务院认为应适用地方性法规则直接适用;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应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10)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时,由国务院裁决。(11)根据授权制定的法规与法律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


总共18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上一页     下一页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法律图书馆>>法律论文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