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死刑罪名与死刑限制/钊作俊(19)
1 参见马克昌:《我国刑法中的死刑》,载《刑法学参考资料》,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2 参见赵秉志:《刑法改革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年版,第119—120页。
3 参见高铭暄等:《新中国刑法立法文献资料总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06页。
4 参见(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57页。
5 参见(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91页。
6 参见邱兴隆:《刑罚理性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60—361页。
7 参见邱兴隆:《刑罚理性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61页。
8 参见(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42—43页,第78页。
9 当然,如何设置死刑罪名绝对不能仅仅以刑罚的理论根据为唯一的论据和考虑的因素,同时还必须考虑设置死刑的其他几种因素。易言之,报应和功利只是立法上设置死刑应当考虑的因素之一。
10 参见侯国云等:《贪污贿赂犯罪恶化的现状、原因与对策》,载苏惠渔、单长宗主编:《市场经济与刑法》,人民法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113页。
11 参见陈泽宪:《刑事法制发展与公民权利保护》,载夏勇主编:《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54—455页。
12 参见田文昌:《我国的走私犯罪及其治理》,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1992年年会论文。
13 参见高铭暄、赵秉志:《新中国刑法立法文献资料总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49页。
14 参见胡云腾:《死刑限制论》,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1997年第1卷,第267—268页。
15 参见高铭暄主编:《刑法修改建议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04、311页。
16 参见陈泽宪:《刑事法制发展与公民权利保护》,载夏勇主编:《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52—453页。
17 参见高铭暄主编:《刑法修改建议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25页。
18 参见马克昌等主编:《刑法的修改与完善》,人民法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110页。
19 参见马克昌等主编:《刑法的修改与完善》,人民法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131页。
总共20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