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法公平价值论:第三章 中国税法之现代化——由税法公平价值研究引出的若干思考/李刚(10)
依法治税作为依法治国或法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在观念上是一脉相承的。当然,法治观念既进入部门法的税法中,就必有其在部门法中的具体体现。1997年4月,著名税收学家高培勇教授在中南海给国务院领导作税法讲座时,提出要“下大气力,培育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税收观’”[149];将其引入法学领域,即为“税收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从发生上看,法律意识的形成是法的形成的前提条件。在法的创制和法的实施的过程中,都不可能脱离法律意识的作用。”[150]税收法律意识无疑当属法律意识的一种。笔者以为,现今欲行依法治税,必须以重构之税收法律意识为观念基础;否则,依法治税仍然只会是“空中楼阁”。
二、以税法的公平价值观念指导重构税收法律意识
(一)反映实在税法既存价值观念的税收法律意识的误区
税法的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税法的价值的认识,从认识层次上划分,包括税法的价值心理和税法的价值理论。税法的价值心理是人们对税法的价值的感性认识,是一种对税法的价值的低层次、不系统、自发的认识;包括人们关于税法的价值的感受、体验、情绪、态度等。税法的价值理论是人们对税法的价值的理性认识,是一种对税法的价值的高层次、系统化、自觉性的认识;包括人们关于税法的价值的思想、观点、主张、学说等。就税法的价值心理和税法的价值理论二者间的关系来看,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二者具有内在的联系,都来源于现实的税法及其价值,都是实在税法及其价值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并反作用于实在税法的价值。[151]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文研究税法的公平价值,试图通过对税法的公平价值的理性认识以形成税法的公平价值理论,目的就在于指导税法的价值心理的培养和形成;而笔者认为,税法的价值心理在实践中是通过税收法律意识体现出来的,主要反映了执法的征税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与守法的纳税主体对税法价值的感性认识。
笔者之所以提出“以税法的公平价值观念指导重构税收法律意识”,乃是因为,基于对实在税法的价值认知而体现出的税收法律意识,与建立在税法应有的公平价值基础上理应反映出的税收法律意识之间存在着不相吻合、甚至背离之处。对此,卓泽渊教授从“中国法的价值观的误区”的角度作了高度概括,正好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实在税法的价值误区。卓教授认为,中国法的价值观的误区之一就在于“偏重义务价值,忽视权利价值”,其危害表现在:(1)破坏了法的权利、义务的一致性;(2)破坏了法的权利、义务的平等性;(3)破坏了法的应有的激励机制,强化了社会成员传统的对待法的冷漠情绪;(4)妨碍法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实现;(5)必然会影响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的行使和实现。[152]
总共29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