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法公平价值论:第三章 中国税法之现代化——由税法公平价值研究引出的若干思考/李刚(17)
* 本文是作者在硕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经答辩委员会成员余能斌教授、漆多俊教授、宁立志副教授、卞祥平副教授和汪鑫副教授,以及校外专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吕忠梅教授批评、指正后,修改而成。在此,作者对上述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
** 作者系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1] [日]金子宏:《日本税法原理》,刘多田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第17页。
[2] 参见张少瑜:《二十世纪中国法学的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综述》,《法学研究》1997年第5期,第157页。
[3] 倘仅从时间上看,我国第一本专门的税法学著作应为1985年由时事出版社出版、刘隆亨先生编著的《国际税法》;但一般认为,198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刘隆亨先生所著之《中国税法概论》一书,是“全面、系统、具体论述我国税收法律制度的第一本著作”(《推荐一本好书》,《经济日报》1986年12月26日;转引自该书1993年修订版,修订本序),标志着我国税法学的正式形成。
[4] 参见刘剑文、李刚:《二十世纪末期的中国税法学》,《中外法学》1999年第2期,第38~39页。
[5] 参见刘剑文、李刚:《二十世纪末期的中国税法学》,第38页。
[6] 马新福:《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弘扬契约精神》,《中国法学》1995年第1期,第40页。
[1] 诚如有学者所言,“如果大家都有范畴意识,善于对概念、范畴进行语义分析,找出同一概念范畴的语义差度──人们用同一范畴所表达的实际思想内容的差别,争论即可澄清、消失或解决。”参见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页。
[2] 这也正是造成如下状况的首要原因,即税法学长期以来过分依附于税收学,致使其自身“法性”不强。事实上,税法学研究不能脱离税收学的有关知识,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结合税收学有关内容的方法会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过分地依赖”以至于使税法学成为税收经济学从其自身视角出发来考察税收制度的一个分支,则不仅税法学之“法性”荡然无存,而且税法学之“独立部门法(学)”的地位亦会受到质疑。“因此,应当是从税法学自身出发,在研究过程中合理借鉴和参考税收学的内容,而不是从税收学的角度出发去发展税法学;或者说应当真正地从法的角度来研究税的问题。”参见刘剑文、李刚:《二十世纪末期的中国税法学》,《中外法学》1999年第2期,第38页。
[3] 参见李刚:《税法基本价值论》,“湖北省法学会经济法专业委员会”1999年年会论文。
总共29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