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法公平价值论:第三章 中国税法之现代化——由税法公平价值研究引出的若干思考/李刚(23)
[75] [美]波斯纳:《法理学问题》,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31页。
[76] Richard Allen Posner,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86, 3rd ed., p.472.
[77] [英]哈特:《法律的概念》,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8页。
[78] [日]金子宏:《日本税法原理》,第15页。
[79] 与笔者所提出的观点相对应,在财政经济学界,也存在着“国家分配论”与“公共财政论”(即以西方经济分析方法为基础的财政理论,与笔者所指的公共需要论和交换说是一致的)的争论,基本形成三大阵营:一方坚持“国家分配论”,一方主张“公共财政论”,还有一方则采二者的折衷说。但即使是坚持“国家分配论”的学者,也认识到了“国家分配论”本身的缺陷与不足,认为应当合理地借鉴“公共财政论”的有关观点以对其加以修正和完善。关于这一争论的大量文章,可以参见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出版的《财政与税务》1999年各期。而且,从近来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的官方观点来看,似乎更多地采用了“公共财政论”的内容。
[80] 所谓支配权主要是就国有企业和其他国有性质的纳税人而言的。以所得税为例,国有企业的应纳税所得和征税机关就此征收的税款,都属于国家所有,税款从国有企业向征税机关转移不过是同一所有人下支配权的转移,实际上就是占有权人的变换。财产所有权则是针对除国有企业等以外的其他非国有性质的纳税人的。参见刘剑文、李刚:《税收法律关系新论》,第93页。
其实,对此可供类比的最佳例子是民法上有关全民所有制性质之当事人之间通过订立买卖合同转移的是否为财产所有权的争论。归纳起来,理论界对此有五种意见:一是经营管理权;二是占有权;三是用益权;四是持有权;五是法人所有权。其中较为普遍的看法是第一种,这与国有企业的企业法人财产权的性质也是保持一致的。但也有学者认为,根据买卖合同的本质属性而言,买卖合同转移的都应是财产所有权,况且,全民所有制单位依法享有的经营管理权,在流通领域中和所有权在性质上并无二致;因此,从理论和法律的形态上说,全民所有制单位之间的买卖合同转移的是财产的经营管理权,但从实践的角度讲,转移的则是财产所有权。参见余能斌、马俊驹主编:《现代民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81~482。
总共29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