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法制:虚拟与现实的对话/王锋(4)
网络发展使信息自由成为一种可能,公民的个人隐私、国家的安全保密信息亟待法律的保护。目前状况令人担忧。
关于网上的隐私权保护,在美国已成为法律界关注的焦点问题。1998年底美国总统克林顿就签署了《公民网络隐私权保护暂行条例》。事情肇始于微软公司和英特尔公司推出的新产品。微软在推出的WIN98中设定了一项技术,通过它微软可以轻易从网上把个人电脑中的资料和个人信息提到它的数据库中。英特尔公司在其新推出的奔腾Ⅲ中也留有序列码,通过它公司也可轻易获得上网计算机的个人资料。微软公司和英特尔公司的这些行为在美国已引起了隐私权保护组织的强烈抗议。显然隐私权的保护没有得到我国网民的应有重视,事实上隐私权保护问题早已潜伏在了我们的日常网上生活中,譬如通过网上交易后,你的姓名、地址、信用卡信息极有可能被网络服务商获取并用于商业用途。
关于国家安全保密信息,有的专家认为基于国家利益安全,可视为政府隐私权。由于病毒、黑客、国外情报系统对中国网站的入侵、国内网络的防范意识薄弱,我国国家信息安全、信息保密问题已不容小觑,国家保密法的有效执行面临着挑战。国家保密局法律官员郭杰认为国家信息保密存在的问题是:一是目前的上网信息缺乏必要的审查,不该上网的上了,什么是国家保密法允许上网的信息,标准有时较难判断。二是网络安全包括在网络运行中因防范不够,有些涉及国家安全的信息受到侵袭而泄露。依记者所见,针对上网信息的审查,国家不可能做得面面俱到,也不可能对网络内容逐一审查,否则网络与传统媒体无啥区别;让网络媒体自律,又很难实现,因为网络媒体对信息的选择传输更多注重新闻的价值和受众的需要。这种进退两难境况,利弊取舍确难均衡。
结语:挑战究竟有多大
互联网业的发展无人可以阻挡,互联网带来的伟大革命无人质疑。正如伟大的科学家难以预测互联网未来的发展,对于互联网这样一个呈现如此动态的对象进行法律规置,其工程和难度可想而知。至于互联网对于现有法律制度究竟有多大挑战,现有法律制度的弹性是否已经突破极致,不适应网络的发展,政府对网络言论自由的干涉应存有多大限度,毕竟难以用精确的量度计算衡量。但网络世界太多的法律疑问和未来法律制度的构建,正是法学家责无旁贷的使命和关怀。
总共4页
[1] [2] [3] 4
上一页